哈佛商学院杰拉尔德(Gerald Zaltman)教授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95%的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其实也说明,消费者的即时购买决策大多是非理性的,也印证了70%以上的消费者行为是冲动性购买。比方说,许多消费者在谈到如何在多个竞争品牌、以及价格、质量比较中做出理性的购买决策时,都会滔滔不绝,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消费者的思想和理念往往和他们的实际行为相矛盾,对于这些消费者的跟踪观察显示,在实际购物时,他们通常看都不会看一眼所选品牌的竞争品牌或者替代品。
然而是什么在左右消费者的潜意识?在这个问题上,产品形象、企业形象以及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的潜意识的影响力在方向上是同向的。在竞争日益白炽化的今天,产品本身因为在物质形态上的同质化已经不能对消费者有所深刻的触动,相反,品牌的竞争已经超脱产品本身,在精神和文化上来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在基于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对产品形成认同,这才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真正动因。
顾客消费追求的三个层面
客户对品牌的情感,源自顾客对产品或品牌的满意,要让顾客觉得满意,企业就要对顾客的持续不断的、细致入微地关心。对消费者的情感触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情感的沉淀。它可以极大的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情感营销的广泛运用,意味着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将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买和卖的关系,而是逐步演变为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情感营销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产品营销、服务营销以及品牌营销并非泾渭分明,而是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要想企业的情感渗透策略成功,用情感控制顾客的潜意识,切忌抱有“毕其功予一役”的投机心理,企图用一个概念炒作,一个独到的诉求就能抓住顾客的心理是徒劳的,情感营销必须踏踏实实分三步走:
找准顾客的真正需要—情感营销的先决条件
产品力来自于对客户满足程度的高低,产品力造就品牌,品牌形象更多是顾客在消费产品时所获得的满意程度的积累,这是顾客通过对产品的亲身体验所得到的最切身、最实际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于顾客对产品或品牌的认可程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这种满意程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形成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度。形象地说,“情感是需要物质做支撑的”,产品服务于顾客,营销活动就得围绕顾客本身而展开,来开发出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
目标群体的定位,是关心顾客的第一步,因为产品研发是围绕目标受众的共同需求而开展的,如果目标消费群体属于单纯的一个相关群体,那么他们的核心需求更加趋同,企业也更容易提炼出有针对性的价值主张和研发出能满足消费者核心利益点的产品,这些都直接决定着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的专业性。
有效的顾客信息资料库是企业分析顾客特点、顾客需求的基础。也是企业认定主要顾客的前提条件。它能帮助企业有的放矢地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顾客的需要,引导顾客的消费,避免营销资源的浪费,最重要的是为顾客提供最大化的服务附加价值(SVA, service value added)。
比如麦德龙在确定目标顾客群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仓储会员制——发展仓储式经营,只有持有营业执照的法人和企业才能成为麦德龙的会员。普通消费者并不是它的目标顾客,没有会员卡,难怪会被拒之门外。麦德龙的会员卡对于该公司的关系营销意义重大:它不仅记录着顾客的姓名、地址等基本资料,还记录着顾客与公司的每次交易信息,公司据此可以判断该顾客的购买偏好和购买习惯,提高服务的专业性,还能够根据累计的交易额推断该顾客的终身价值。
情感营销的理念之一就是要为满足顾客的某一需求创造整体价值,不管顾客最初购买的是什么,企业都可以把它与产品线上的其他产品创造的收益联系起来,这样,顾客就会认识到整体产品体系的存在和价值。
海尔认为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顾客满意度,只有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才能建立起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忠诚度,海尔才能具有长久的竞争力。而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提高顾客满意度的主要方法就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海尔在顾客服务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做法,达到了中国家电业的一个高峰,在消费者中间建立起了"海尔服务"的良好口碑。海尔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海尔服务"功不可没。
加强与顾客互动沟通,顾企情感战线的统一
情感营销以保持现有顾客、培养忠诚顾客作为最终目标,追求纵向销售,而非横向销售,即致力于使现有的顾客购买更多的商品,而不是向更多的顾客销售商品,因为开发一个新客户往往是维持一个老客户的5-8倍,这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同,开发新市场成本高、风险大。所以沟通是达到这个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增加与顾客的互动与沟通,了解顾客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并重视客户的一举一动,顾客才会有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当顾客感到自己受到公司的重视,感到作为公司顾客的与众不同的地位,也就更加倾向与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交易,企业与顾客才可以持久保持良好的关系。
麦德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设置了“顾客咨询员”,定期与顾客进行交流,向顾客转达公司的问候,公司的经营政策和经营方针,以及公司的最新动向的同时,通过与顾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顾客对于公司还有那些要求,对于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什么不满之处,以及对于公司如何改进和完善有什么建议。如此将顾客放在第一位置,顾客没有理由不选择麦德龙。
企业要善于抓住特殊的顾客事件作宣传,对正面事件积极报道,对负面事件深入反省,变坏事为好事。 另外,根据顾客的兴趣企业可以为顾客举办一些互动性的活动,给顾客良好的感受,强化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友好关系。比如,国内不少企业举办的“周年庆典”、“消费者之声”等活动,都起到了增强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忠诚度之功效。
赋予品牌以文化,与顾客产生共鸣
顾客与品牌产生共鸣,也就是顾客对产品或品牌从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转变的过程,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一定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观上的,这种价值观的协同与统一的过程,通常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
比如,NIKE曾经做过“将爱心送到非洲”的促销活动,内容很简单,即凡是顾客能够向贫困的非洲民众捐赠一双NIKE牌的旧鞋,便可以相当的优惠价获得一双新款的NIKE鞋,活动一告知,促销活动火爆异常。对于此次活动的评价,其一,勿庸置疑,NIKE成功的推介了她的新款运动鞋;其二,NIKE的社会责任感大大提升了NIKE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其三,这也是最重要的,NIKE与顾客在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上达成一致,这才是活动成功的最根本原因,而且,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不仅获得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同时NIKE公司通过促销帮助了顾客实现了自己的一定的社会价值,满足顾客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顾客对NIKE的忠诚度也随之得到提升和巩固。
NIKE如此不断地培养品牌内涵,给品牌的核心层注入情感,增加品牌的核心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力,而正是这种说不尽、道不清的力量,通过释放品牌的核心情感能量,辅以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需求,打动消费者,时刻左右着消费者的潜在意识。
正如可口可乐前任总裁古斯坦如是说:“可口可乐是魔法,无论我们去哪里,人们只要知道我是可口可乐的人,就对我十分敬仰,好像我是教皇派出来的使者。”无独有偶,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敏茨在其《甜蜜和权力》书中总结道:“可口可乐把我们变成了消费狂,我们喝什么,并不是来自我们自身的选择,而是被动的接受可口可乐品牌的影响.”
不管是NIKE还是可口可乐,其品牌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基于消费者情感认同的文化,成功的情感渗透策略,使消费者持续不断的感受心灵的冲击,即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客户的心理,从而全力激发其潜在的购买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作用,以至于在消费者购物时,这种情感如同魔法一般,时刻控制着消费者的潜意识。
原载:《销售与管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武汉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电子邮件:noah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