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成企业对战略的惰性?


  首先就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而言,整体是一个趋于上升的态势,更由于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提速,人们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加之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市场,只要是产品质量差不多的都行,实在产品质量太差的就走渠道或者是农村市场,反正是不愁卖。这也同时造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只要是去做就都能赚钱,就看你敢不敢做。

    其次,传统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人文环境,造成众多的消费者也固守着中庸之道的消费理念:能用就行,凑合着用吧,即使是对于一些价格弹性大的商品也是抱以先能用着再说吧的心态,这也是造成占市场绝大多数的中低档产品有销路的原因。

    对于一个有着市场的产品,传统的思维又一次使得企业主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就是说他的企业至少目前来说还是有盈利的,因此,如果这时你去和他说他的战略有问题了,将来会怎么怎么样,你觉得他会听吗?而实际上又有几个企业家们去研究他的产品所属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走?目前全球此行业的进展与前景如何?现在消费者的消费形态如何?行业竞争对手如何?如果WTO全面放开后,谁会是跨入中国的行业“大锷”?等等。

    当然对于年销售额只有几百万的小企业来说,他们可能会说先解决温饱再说,赚一笔是一笔,谁能管得上将来,其实这种企业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因为对于社会的责任在这里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素质上的差异使得一个点子对于他来说是更加实用的,战略则是一个相对空洞的概念。

    不仅仅是这些企业,许多销售额上千万乃至于上亿的也同样有如此观念,你能说他们不懂营销吗?你能说他们不会经营吗?他们会说我不懂战略生意不也是做得好好的吗?等等。

    其实,如同环境造就人才一样,一个先进的理论同样也要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当做广告有效之时,很多的企业就主动选择了打广告却也大赚了一把,因为那时的竞争就在于产品知名度的大小;包括后期的CI热、品牌热等也着实让一些企业火了一把,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看到一些企业相继不停地倒下。

    因此,满足于战略理论发展的土壤是市场的自由竞争,只有当稍纵即逝的机遇成为刻骨铭心,企业缺乏支付能力之时,理性的企业家们才会更多地考虑:这种发展方向有出路吗?这种战略有前景吗?

    可怕的求稳的惯性思维也是导致中国企业短命有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同于负重的航船,才经 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到达持续生存的彼岸。目前中国的企业需要广告,需要营销策划,但现在的环境已开始变了,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生存发展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