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市场战略分析


【编者按】 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随着“WTO”的进入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如何从管理的视角、市场竞争力的思路,采取措施未雨绸缪才是关键。本文是对中国生物医药市场SWOT的分析详解。
 

生物医药行业状况

市场现状     
虽然国际上第一个医药生物技术产品问世至今还不到20年,但迄今全世界投向市场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已接近100种,还有35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处在最后的临床实验阶段。仅美国通过FDA批准的新产品就有70多种。1998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为130亿美元,预计2006年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可达240亿美元。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技术在第三世界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比较,在实验室上差距也不大,有的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工业化水平上则差距很大。从1989年深圳科兴公司成立开始,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13年的发展,生物技术药品依然以仿制为主,生物医药企业达 200多家,其中有生产能力的企业60多家。截至2001年底,这60多家企业2001年生物制药产品的销售额只有20多亿元人民币,而其中超过1亿元的仅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等寥寥数家,大多数处于亏损甚至难以为继的境地。

产品状况     自实施“863”计划15年来,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几乎是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截止2001年底,我国累计开发成功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取得了新药证书,其中3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I类新药即重组人α-1b干扰素( I FNα-1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bFGF)和重组链激酶( r-sk)。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已能生产8种。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干扰素有8种,主要用于治疗乙肝、丙肝、病毒性角膜炎、妇科病、类风湿及疱疹等。白细胞介素-2(癌症辅助治疗)、 G-CSF(刺激产生白细胞)、 G M-CSF(刺激产生白细胞和骨髓移植)、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r huGH(治疗矮小病)、人胰岛素、基因乙肝疫苗、口服霍乱疫苗和痢疾疫苗等也已开发成功,并获准上市或取得新药证书。另外有40余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或中试,如新一代治疗性抗原-抗体-质粒 D NA复合型疫苗,正在进行实验研究,获得良好的增强免疫的效果;我国首次研制出的新型抗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了动物试验,即将进行人体试验;抗乙肝的可食马铃薯疫苗也取得重要进展。不难看出,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竞争状况     加入WTO,我国市场逐步向世界开放,随着进入障碍的减少,境外医药企业将利用资金、技术、管理上、规模上的优势,开拓中国市场。这将大大恶化我国同行业的生存环境。同时,我国企业在战略选择上还缺乏一定的理性,竞争秩序混乱,竞争的焦点依然是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医药行业的赢利水平。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SWOT分析 

优势

拥有丰富的基因资源     基因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源头、生长点和制高点,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形成多样化的基因群落,基因资源在全世界是最为丰富的。这成为我国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因素,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比拟的。
具有创新能力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水平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具备生产国际上重要生物药品的能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包括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在内的生物新药, 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克隆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我们在基因制药技术上与世界同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国家、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大量归国留学人员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生物医药行业有望产生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

劣势  

缺乏优秀的专业研发人才    随着我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生物医药的要求也会更加“苛刻”,而这背后需要的就是一大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尤其既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能掌握生物医药研发产品市场动向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新药研发资金严重匮乏     我国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目前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境况中。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不能产业化;另一部分技术在完成实验室研究后被转让给企业完成后续开发,或有幸得到风险资本的资助,但由于研发投入远大于先前的预期,而过长的周期又让企业或投资方迟迟看不到产品的市场前景,使得他们无力或不愿再追加投入以免更多资金被套牢,从而导致这些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停滞不前。纵观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真正能够通过生产产品盈利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企业规模小,创新药物不多     医药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新药开发意识不强。生物医药产品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竞争十分激烈。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生产企业就有8家,其中任何一家的产量都足以满足全国对(EPO)的需求。
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    企业缺乏创新精神,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只好采取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方式。在一次药品招标采购会上,成都地奥喊出了一个令业界哗然的低价:2000单位每支19元,仅两个月前这个规格的EPO还是90元。面对不可避免的恶性价格战,一些弱小厂家也有自己的打算,“迟早是要死,我死了也不让你好活”。

机会 

    在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1. 拉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化学药物在人类抗御疾病的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化学药品引起的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把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2. 推力: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在资金方面,国外风险基金正在逐渐进入中国,包括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在内的跨国企业采用联盟等多种方式对我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投资,以及我国自身的风险基金、5000亿元人民币市场的私募基金等发展,加上呼之欲出的创业板,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助推剂。

3. 催化剂: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尤其是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实施,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小。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在呼唤没有竞争品种的创新药物。

4. 助燃剂: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引导,风险投资体系的引入和规范,以及创业板的即将开放,将对生物高技术产业化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威胁

资本运作市场机制不完善     在种子期投资、风险投资、孵化基地建设、创业板市场的建设上仍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的急切需要。
“WTO”的加入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新药仿制受到限制。我国目前的生物制药产品大多是仿制品,加入WTO,中国就要面对100多个成员国都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的现实,今后中国只能仿制国外已过20年专利保护期的药品。

2. 新药开发受到冲击。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耗资一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制药的总投入才40 亿元人民币。在新药研究开发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国内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加入WTO后,同样是一种新药研制,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药品专利权,就会使国内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 

3. 从进口关税的角度看,目前制剂药品进口的关税为20%,入关后,10年内将减到6.5%的水平。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将逐渐失去靠关税政策保护下的竞争力。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不能悲观消极地等待“狼来了”,而应把握机遇,不断创新,以获得“与狼共舞 ”能力。

4. 从对人才的争夺来看,外企的进入,必然同我国争夺人才。尤其是从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全部对外开放,允许外商独资开办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资企业的优厚待遇将会吸引国内许多优秀的营销人员和市场人员。

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生物医药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计划时应注意下面五个主要问题:
1. 如何才能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2. 如何才能找准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对企业来说有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
3. 如何合理地引进人才以及留住本企业的优秀人才?
4. 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应对外企的资金、管理以及规模上的优势?
5. 如何合理地筹集资金,以维持企业产品的后续开发?

战略目标   

几十年来,尤其在医药行业我们习惯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结果是企业规模少、成本高、产品竞争能力低、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甚至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生物医药也正在中国上演一场真实的生死决战。EPO(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干扰素等药品的恶性价格战,使人胆战心惊。生物医药完全没有高科技产品的高回报。生物技术产品的大投资、高风险使更多的投资者饱尝失败的辛酸。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不幸,而在充满危险与失败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呢?其关键是生物医药企业要时刻清楚下面四大核心问题:

产品的市场需求    从企业的价值链来看,生产企业的运作过程一般是把资金投资到技术,从而形成产品后上市销售,获得收入与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是价值链能否运转的关键,产品是否有市场以及市场的大小不是由国家几类新药证书就能证明的,而最终要靠市场来决定。

产品的技术水平    客观地说,在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上,我国的起步并不太晚,多项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阶段与国际水平接近甚至某些技术领先国际水平,但生物医药工程的产业化水平却很低下。生物医药企业应利用我国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多渠道筹集项目开发资金,增加科技风险投资,加强技术改革与创新能力,重视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制药新产品。 

产品与国际国内的政策关系    新出台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对新药审批作出了一系列改革,新药的概念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变成“首次在我国上市销售的药品”,这一改革为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产品的寿命和国际国内近期在类似产品中的研制状况     鉴于我国生物医药大多是仿制产品这一现实,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必须紧密跟踪国外生物医药开发研制的最新动向,增强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因此,生物医药企业一定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价格大战的沼泽中走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之路。

市场战略

    生物医药企业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寻求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从了解这些细分市场的需要入手,在选中的细分市场上开发出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价值的、乐意接受的、并且消费得起的创新产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赢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由于其灵活的经营机制、高效的运作体制、敏感的市场嗅觉、前位的技术水平,中小型生物技术企业应该、并且能够成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领域的弄潮儿。可是要把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及时收回投资,应该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作出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考虑业务外包。

    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以达到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制药企业可以基于自身资源和能力互补性的要求,基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战略行为,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风险等目的与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结成联盟伙伴,以实现技术知识生产的内部化,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应用,实现双赢。
    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应该利用国家政策扶持的东风,加强资本运作,为生物医药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获得企业持续的发展与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