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中国瓷都——景德镇将于明年(公元2004年)迎来设治(得名)的千年华诞(北宋真宗景德元年为公元1004年)。出生于瓷都、成长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曾与人合作出版过《陶瓷雕塑》专著,现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广东华夏陶瓷网主编的洪秀明先生,凭借他与陶瓷的渊源和令人感动的执著、勤奋,写出了第一部以中国景德镇为题材、以法国来华传教士为主角,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立起来的电影文学剧本《高岭吟》(载长影集团编辑出版的《电影文学》月刊2002年8月总375期)。读过剧本的人都和我一样热切期待:发明瓷器的中国人和发明电影的法国人能借此契机,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把剧本搬上银幕,届时作为庆典献礼片公映。
一、可拍成风光旅游故事片
据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陶城报》载:此“瓷趣剧本”被责任编辑姜波女士确认为“风光旅游故事片”类型。这一行家水平的评定是符合剧本实际的。请看: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上渔火点点、白帆片片;群山环抱的景德镇里烟囱林立,窑火映星。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互增色,难怪北宋大诗人黄山谷有佳句云:
景德镇春、夏、秋、冬烟覆地,
鄱阳湖东、南、西、北水连天。
中国的文人墨客说到旅游,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欧洲的学者哲人则说:“世界是本书,不外出旅游,只读了书中的一页。”剧本里的主人公——昂特雷科莱神父(自取汉名殷弘绪)正是一位不远万里漂洋过海而来的传教士。他的故乡利摩日(Limogcs)是法国西部的一座城市。象景德镇坐落在昌江之滨一样,那里也有一条美丽的维埃纳河(vienne)静静地流过。这些都可以用电影语言——画面、音声或叠印,或闪回,或切入切出等蒙太奇手法加以再现,用来满足现代观众慕古性与慕远性的心理渴求。
而满足于“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普通之旅的广大民众,不仅可以从立起来的影片中看到善男信女在佛教寺庙焚香跪拜,教徒信友在天主教堂虔诚祈祷;而且可以欣赏到陶瓷行业特有的“师主庙”(祭祀晋代曾主持过制瓷的官吏赵概)、“风火仙庙”(祭祀明代为制龙缸而献身的童宾——广利窑神)的盛大香火场面。
说到拍成故事片,剧本浓墨重彩塑造的男一号殷弘绪神甫,确实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正面形象的西方传教士!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西方海盗侵入东方国家,也正想利用其(传教士)十字架与袈裟的麻醉和间谍的作用,配合火炮和刀剑,‘打破古老东方的大门’。”(李洵《明清史》)这类论断早已成为许多人的心理定势。尽管明确知道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曾把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中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贡献,但许多人宁可误认他们为科学家,也不愿正视他们耶酥会传教士的真正身份。“传教士”一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几乎成了间谍或文化侵略者的代名词。
《高岭吟》中的殷弘绪则是一位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绅士,他热爱中国文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案头摆放着《古文观止》(能背诵其中的《秋声赋》,前、后《赤壁赋》等篇章)、《水浒》、《三国志演义》、《西游记》等书籍。懂得利用“一方之全史”的方志——《饶州府志》、《浮梁县志》来了解该地的界域山川、历史沿革、物产田赋、风俗民情。他略通西医却能尊重中医。对陶瓷技艺已知之不少的他,却能坦率承认自己尚未弄懂最基本的知识:陶与瓷的区别。为了发展故乡的陶瓷产业,除悉心考察景瓷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之外,还积极邀请工匠师傅到法国去传授技艺。即或在殉道者的主业传教方面,他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而并未使用胁迫,利诱等不正当手段。
殷弘绪这一正面形象的出现,既是作者长期酝酿的结果,亦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宗教政策的产物。诚如一些传媒所评介的那样,作者虽然对“殷弘绪与其积极传播‘高岭’用途之功勋,一直持肯定态度。但限于当时宗教内容系写作禁区,他只能将良好愿望深藏心里。”(《陶城报》);而今“电影文学剧本能够公开发表,恰好体现国内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佛山晚报》);《高岭吟》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客观塑造了外国神父新形象的电影文学剧本。”(《四川经济日报》)。
二、可拍成科学普及教育片
近代考古发现:人类在史前文明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利用粘土、水和火,制作出各类陶器。原始瓷器在商代也已出现。那么剧中殷弘绪没懂的问题,是否中国人已尽人皆知呢?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许多人都不甚了解,亟待由剧中工匠予以解答——从原料分:陶器用一般粘土,而瓷器则用瓷石、瓷土(特别是高岭土Kaolin),从烧制温度上区分:陶器为1000℃以下,而瓷器则在1200℃以上。从釉上区别:大多陶器无釉,有釉也是低温釉;而瓷器则为1200℃以上的高温釉。
剧本主要讲景德镇瓷器制造业的情况:从高岭土的产地到瓷石开采,到水动鼓车的破碎矿石;从瓷不(行话念Dun)制作到陶车拉坯成型,到拍坯、印坯;从修窑、满窑到烧窑,直到红炉里烧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蜚声中外的景瓷均一一道来,令人在兴趣盎然中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另外,从景德镇名称的由来到“十里长街半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的发展;从唐代武德年间进贡“假玉器”,到明清两代开设御窑厂;从元朝设置“浮梁瓷局”,到康熙年间“十八帮”制定的各种行帮规矩,以及“打派头”(罢工)类的斗争,也写得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特别是强调了瓷石加入易粉碎的高岭土能大大提高瓷器质量的二元配方,经殷弘绪向西方的大力宣传,掀起欧洲和世界范围内的制瓷高潮。以致德国科学家依据汉语的“高岭”读音,创造了kaolin这一英文专用科技名词。诚如作者所言:“这是景德镇及高岭村民、更应该说是中国(CHINA)在粘土矿物学方面,对人类物质文明进步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拍成科学普及教育片所展现观众面前的瓷器,将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从工艺品种看:既有雅致明快的青花瓷、朴拙端丽的釉上古彩瓷;亦有晶莹艳美的釉里红瓷和富丽堂皇的釉下五彩瓷。从瓷器用途角度看:既有日常用的碗、盘等食具,笔筒、笔洗等文具;亦有瓷塑《坐莲观音》、《关羽》等祭器和栩栩如生、可以用来吓唬活老鼠的瓷猫等工艺美术作品。拍摄成功的话,可令观众恍如走进景德镇瓷器博物馆,享受一次科技与美学的精神大餐。
三、可拍成文化交流专题片
从宏观看剧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其时是中国和欧洲两种繁荣昌盛的相互辉映,所以人际交往也平等而友善。但同时也应看到: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方兴未艾阶段,而中国的“康乾盛世”乃封建社会的强弩之末。在“西风东渐”的总趋势中,殷弘绪能清醒地宣称:“欧洲技术进步曾经受到中国一些发明的启迪”,“各国先进技艺更要提倡相互交流”,确实难能可贵!剧本写出了在物质文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精神文明也在互相碰撞、彼此影响。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的诸多方面。银幕上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将会十分鲜明——
无论在繁华的街巷,还是在肃穆的教堂,中国儒商的长袍马褂、匠人们的精短工装与洋绅士们的西装革履,都形成道道风景,而殷弘绪外出时穿丝绸儒服、佩戴金质十字架,本身就是服饰文化的中西合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殷勤好客的景德镇人用浮梁名茶招待殷弘绪;而身在浮梁茶乡的他又用非洲特产的咖啡豆,按照欧式方法现磨、现煮出的苦咖啡来待客。世界三大饮品中只差后来才发明的可口可乐了。中西人士各自对筷子—米饭、刀叉—面包的偏爱,更生动地反映出饮食文化的差异。
建筑文化方面:在一片青砖灰瓦的居落里,歌特式天主教堂高耸、飞动的尖顶,的确能将人们的目光引向辽远的苍穹和神秘的天国。而重檐歇山、雕梁画栋、殿庑式的中国庙堂,也自有其独特的庄严肃穆的风格。
古希腊人巧妙地用石头雕出了后来被罗马人称为维纳斯的美神;中国人聪明地用粘土烧出了被西方人称作“东方维纳斯”的坐莲观音。世界三大宗教只缺少彻底反对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了。
清代仿明代宣德的“红宝石”,法国称做“牛血红”。利摩日的碗叫“陶”,而景德镇的碗则称做“瓷”。剧中交待明朝时来景德镇学做瓷器的日本人五良太浦,也曾取个汉名叫吴瑞祥。这是自盛唐以来的一种传统,说明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同殷弘绪一样,不仅认同中国文化,而且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表现出由衷的景仰。
殷弘绪是位十分敬业的传教士,他总是不失时机地规劝人们皈依天主。但对不信教的人或异教徒也能平等相待。有趣的是一个青年工匠的未婚妻全家信教,“她母亲交待:不信耶稣,不准与其女儿完婚。”这令今天有些阅历的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外交流的角度把剧本立起来,必然会在景德镇与利摩日、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架起一座友谊金桥。
诚然,剧本并非天衣无缝。导演创作分镜头脚本时,如拍故事片,还需增加戏剧式情节而减少叙述式的直陈。如拍科教片,还需理顺整个制瓷的工艺流程并逐一突出其特点。如拍专题片,尚需补充些背景资料以彰显事件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此外尚有一条建议:即指剧情发生的年代法国还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封建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尚须等待七十七年后才发动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殷弘绪不可能未卜先知地在遥远的中国向人们炫耀法国当时还不存在的“自由、平等、博爱”。故可考虑将“我们法兰西是个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之文句删去为宜?
洪秀明的电影文学剧本已经问世半年了,它呼唤中、法两国的电影人,从多侧面、多角度将它有声有色、美仑美奂地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