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一些行业协会封“瓷都”成风。去年,先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封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封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封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封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接着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封唐山市为“中国北方瓷都”。今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又封广东潮州为“中国瓷都”。据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某负责人声称,该协会今年还欲封驰名中外的中国瓷都景德镇为“千年瓷都”,却被景德镇方面严词拒绝。行业协会封“瓷都”之事,于是在媒体上争论鹊起,一时闹得沸沸扬扬。
中国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册封”之权。那时皇帝瞧着谁顺眼了或认定谁“有功”了,便册封其官职或名号,瞧着谁不顺眼了则只需一句“拖下去斩了”,便可夺其性命。如今我国一些行业协会似乎是在效法古代皇帝,动辄“册封”某城某地为中国某都或中国某某之都,难免令人瞠目。我们且不论作为冠名以“中国”之某都,应当由中国足够权威的机关、直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来决定颁布,就如一以贯之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概由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做法那样;也不论一些行业协会封“瓷都”的行为,本身就存在令世人质疑的公开、公正、公平性等问题。笔者在此要问的是:难道“中国瓷都”的称号,或者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某负责人声称欲封的“千年瓷都”称号,果真是一家或几家行业协会一纸“公文”,就可以“封”出来的吗?
实际上,熟悉中国历史者当知:景德镇之为中国瓷都,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谁“册封”的。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最早的瓷器产地。著名学者郭沫若曾写下盛赞瓷都景德镇的名句:“中国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英语中称中国为China,即“瓷器”之意。china的音译是“昌南”,而古时的“昌南”就是现在的景德镇。据国内专家考证,早在东汉时期,昌南镇(因居昌江之南而获名,宋代改名为景德镇)便已建造窑坊,烧制陶瓷。至唐代,昌南镇所产瓷品已闻名天下,远销欧洲。那时的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他们以能获得一两件昌南瓷为荣。于是,他们便以“昌南”(china)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之代称,并以昌南的“高岭”作为产瓷原料瓷土之代称,沿袭至今。自此虽历经千年沧桑,景德镇在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无可争辩的中国瓷都。
有人说,某地目前瓷产量、经济效益超景德镇,“中国瓷都”之称号便可移至某地。此言差矣!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瓷都”之含义,更多的是指历史文化和瓷艺高峰。陶瓷文化历史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瓷都’是一个历史名词,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仅将潮州市日用陶瓷用品的产量作为参考依据实在是不科学的。瓷都之名,首先应该是历史形成的,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瓷都,其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应该是广受国内外大众认同的,是不可替代的。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是获得全世界公认,并无法取代的,而且现在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一个陶瓷艺术家的聚集之地,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体系,这一点也是其他陶瓷生产基地无法比肩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特色商品产区,譬如温州的打火机、大兴的西瓜、东莞的服装、潮州的卫浴陶瓷等。只要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这都是好事。但如此,是否就需要一一“册封”为“中国火都”、“中国瓜都”、“中国衣都”之类呢?笔者以为,实在无此必要。或许某地目前生产的陶瓷产量、经济效益较大,但假如日后另一地产量、经济效益更大怎么办?“瓷都”并非“流动红旗”。如果行业协会封“瓷都”的初衷仅仅是为了鼓励经济发展,则每年由政府部门审核公布其产量或效益之数字,或出排行榜公布“年度中国最大陶瓷产销地”足矣。犯不着去拿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瓷都”帽子送人。“瓷都”景德镇是中国的骄傲。行业协会封“瓷都”之风,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