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卢权智与朋友在“百福”前合影
2005年5月至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文化厅举办了“土与火艺术的魅力”——卢权智大型红陶艺术作品展览。展览在广西区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卢权智及其红陶艺术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卢权智简介:
1957年9月生于广西南宁市,壮族。
1984年至1988年,被推荐到汉堡学习西方艺术,后改学陶艺(陶艺——陶瓷工艺和陶瓷艺术总合的简称)。
擅长山水和花鸟画,并在陶瓷艺术上有独自的见解和个性。开创了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成功创作的长度3.16米,宽度1.38米,高度1.58米,自重1吨的大型红陶艺术作品“百福”,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最大陶艺作品证书》。
卢先生的陶艺作品多以自然生态万物为题,追求大取势、小而精的艺术风格;作品深入浅出,轻松自然,在平凡中飞跃升华。
卢先生1989年回国后在南宁的郊外购地十余亩,建立自己的艺术创作基地“古榕山庄”,潜心于绘画和陶艺的研究与创作。
以陶为艺
卢先生说,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就是英文“陶瓷”的意思。在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眼里,陶瓷就是中国的国魂、国粹。
2002年夏天,新西兰著名陶艺家史蒂文•马丁在走访了中国很多著名陶瓷产地之后,来到古榕山庄参观,在交流时谈到了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看法:中国是世界陶瓷艺术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陶文化,然而,到了近代基本上还停留在十六世纪(明末清初)的水平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和突破。
中国——陶瓷发源之地,陶艺发展为何如此举步维艰?
卢先生说,过去的陶瓷技术和陶瓷艺术教育一直沿袭一种古老的传统模式——“父传子,师传徒,代代接继承传。”这种简单直接的传承方式在历史上对中国陶瓷及其艺术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在今天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依然有积极的一面。但这种恪守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单一性、片面性的教育、传承方式,大大制约了陶瓷业和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艺界还存在通病:搞工艺技术人员和搞艺术设计的艺术家较难衔接,往往是通坭性和烧制技术的陶匠和工程师们不懂艺术设计,而满脑子艺术创意和构想的艺术家却不懂坭性以及烧制、制陶等工艺技术,因此较难完成理想的作品。
这是陶艺史上的一个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把伟大的中华陶文化推上一个新的高峰,这需要每个中国陶瓷业人和陶艺家不懈的追求和付出艰辛的努力。
卢先生说,“陶瓷”是中华民族的国魂和国粹,也是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这就是我从绘画艺术转入陶瓷艺术一如既往地潜心研究十多年的指导思想。
陶瓷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许多艺术品都可以一次性完成,如绘画、雕塑等,都可以一次完成;而陶艺作品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整个作品的创作、雕塑完成时,它也只是一个半成品,还要经过上千度高温的洗礼。而窑中的千度高温的起落掌握着作品成功与失败的命运,成败均带着很大的偶然性。
这就是陶艺和其他艺术有着很大不同的悲壮之处。
卢先生说,当我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当我“烧”掉数百万家财后,当我奉献了十多年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后,我更加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陶艺瑰宝能一代代传承,有多少人为之谱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