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巴特勒曾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而他另一个身份则是花费45年时间,收藏了17世纪中国瓷器世界第一的收藏家。
“我试图尽可能地将17世纪的中国瓷器全部收藏,那个时代的民窑制造出了类型繁多的精美器物。直到现在,市场上仍然不断冒出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珍品。只要我有钱支付,我就一定会将它们买下!”
一直以来,迈克尔·巴特勒都是以外交官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眼中。他在1971~1985年间担任英国驻欧共体(欧盟前身)常任代表,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亲密工作伙伴,现在亦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外交顾问。因为他出色的外交成绩,他获得了英国爵士爵位。但是迈克尔·巴特勒的另外两重身份却鲜为人知——以收藏和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而著称的收藏家、学者。
事实上,迈克尔·巴特勒爵士目前已经拥有了近千件17世纪的中国瓷器藏品,数量及精品都为世界第一,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评价道:“巴特勒家族收藏的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十分丰富,在全世界个人收藏家中令人瞩目,迈克尔·巴特勒爵士,还是当今国际上这一领域中研究颇有造诣的学者。”
12月1日,迈克尔·巴特勒携家族的4位成员为上海博物馆带来家族收藏品中的66件,与上海博物馆精心挑选出的66件馆藏17世纪中国瓷器一道,组成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为了填满别墅里的架子
45年前,迈克尔·巴特勒还是一名事务繁重的外交家,在各个国家及城市间奔走是他日常工作。1959年,他回到伦敦,在距离伦敦两小时火车路程的多赛特买下一处18世纪英国乡间别墅,这处宅第现在也已成为巴特勒家族藏品的馆藏地。
当时,别墅的房间内,空着很多架子。外交家迈克尔·巴特勒看着这些空架子,觉得应该有东西把它填满,作为装饰。于是,他来到了伦敦鼎鼎有名的苏富比拍卖行。苏富比拍卖行内,一件件拍品被不停捧出,拍卖师高八度的声音响彻在空气中。这时,拍卖师面前放着的是一个盒子,盒子里有6件中国古代的陶瓷。这6件陶瓷形状类型各不相同,很明显是零散的瓷器被装成一盒拍卖。但其中有一件绿釉竹节的酒壶吸引了迈克尔·巴特勒的注意,“这个酒壶小巧可爱,造型优雅,我为了它把整盒瓷器都买下来了。”
迈克尔坦承,他当时对瓷器一窍不通,完全不清楚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是绿釉竹节形壶本身具有的美直接打动了他。
“自从我买回这第一件喜爱的瓷器之后,这些陶瓷之上描绘的美丽山水及人物图所讲述的故事,使我对它们的喜爱和好奇逐渐加深。我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在不同的地方购买它们。这其中包括通过拍卖会及古董商店购买,也包括与别人交换所得。”而由于工作之便,迈克尔搜集瓷器的脚印便也布满全球。
刚开始的时候,迈克尔并不能分辨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看到喜爱的瓷器都会买下来。直到1981年由香港东方陶瓷协会主办的“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展出,这成了他瓷器收藏历程中的一个转折。
在这个专门为17世纪瓷器主办的展览上,迈克尔从他的藏品中出借给展览方30件器物。而当时,他已经收藏了差不多150件瓷器。迈克尔说,在此之前,自己一直都只是觉得某件瓷器非常漂亮于是买回家,对它的烧制年代,瓷器上描绘的图案所蕴含的故事没有丝毫留意。但从那次展览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收藏的瓷器原来是这么重要和珍贵。于是他把自己原有收藏的16世纪和18世纪的瓷器都卖掉了,开始专门收集17世纪的瓷器,并且真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瓷器进行研究。
迈克尔说,在他收藏瓷器的初期,当时17世纪瓷器的价值还不为人所知,因此他常可以极低的价格得到心仪的宝物。“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瓷器,尤其是17世纪的瓷器,这些瓷器的价格仅是在最近的5年中,就蹿涨了5倍。”
时至今日,在他英国乡间别墅的花园中,有45个专门为存放这近千件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一个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个格子都会上锁,瓷器在这里得到妥善放置。“但是,这些架子马上就不够用了,藏品还在不断增多,我正打算为它们造新架子。”迈克尔说。还原瓷器文明的真貌
迈克尔·巴特勒在1959年花了50英镑在苏富比拍得了包括绿釉竹节形壶在内的全部6件瓷器时,他为了研究它们花费25年的精力,并且这种研究很明显将成为陪伴他终老的乐趣。
迈克尔说自己真正开始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是在1981年,香港“17世纪转变期瓷器及其先驱”的展览之后。从那时候起,迈克尔开始从一个纯粹欣赏瓷器外观的外行收藏者逐渐转型为瓷器研究专家。
1986年,迈克尔携带自己的藏品到比利时、荷兰等国进行展出,当年也出版了他关于17世纪瓷器的第一本图录《中国转变期瓷器(1620-1683):巴特勒藏品展》。1990年,出版《巴特勒家族藏17世纪中国瓷器》。2002年,出版《顺治瓷器》。这些书籍现在已经成为研究17世纪中国瓷器的重要参考资料。
收藏并研究17世纪瓷器是迈克尔45年来最大的爱好,工作事务繁忙以及中英两国文化的截然不同都没有成为他坚持的障碍。最困难的地方在于,这段时期的瓷器因为一向受人忽视,被人误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文献可供参考。“任何一样都没有!”迈克尔强调。他和他的研究伙伴们几乎等于是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把17世纪的瓷器真貌挖掘出来。
迈克尔说自己在1981年以后的25年中,主要是通过直接比较各个时期瓷器的不同来确认它们的烧制年代,进而归纳出这个时代瓷器烧造的特点。这其中他自己的瓷器藏品成为他最直接的研究鉴赏对象。他也到过上海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过两院收藏的17世纪的瓷器。“主要通过考察瓷器上的烧制年代,然后根据它的纹饰、器型、图案,自己作研究。”
1985年,他从外交职位上退下,转而担任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董事会理事。该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陶瓷藏品,那里所珍藏的中国陶瓷质量高、品种齐全,并且它们入藏日期早,年代明确。迈克尔在此后担任理事的12年时间里,每周不落地钻到博物院的瓷器中进行比较研究,并且与博物馆里的专家频繁接触。迈克尔说,自己就是这样逐渐地从一个瓷器鉴赏门外汉慢慢积累起对瓷器的认识。
迈克尔·巴特勒告诉我们,他已经将自己藏品中的绝大部分传给了自己的四个子女。“巴特勒家族确立于1987年,接下来的10年中又增加了不少藏品。我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收藏家的身份,他们同样也在不断学习如何鉴赏和研究17世纪瓷器。”
“巴特勒家族对17世纪中国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不会停止,我曾说过,我将尽可能地把17世纪中国瓷器收藏齐全,我的子女们也会延续收藏和研究下去。”迈克尔说。
被误读的瓷器历史
在此次上海博物馆举行的“17世纪景德镇瓷器特展”上,为此次展览翻译了大量图文资料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李仲谋介绍道:“比如这件产自明天启的‘青花花篮纹洗’,全世界除日本藏有一件之外,只有巴特勒家族藏有这个单品。而明崇祯年间的‘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斛’、‘五彩二仙图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转变高峰期风格的五彩瓷器。”
李仲谋说,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一段的中国瓷器史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读。万历后期(1607年左右),政局不稳,朝廷孱弱,由于官窑耗费巨大,而被下令停止烧造。此后的100多年中,民窑作为主要的瓷器烧造力量为国内市场,尤其是欧洲及日本市场烧制了大量瓷器。在这一时期,大量船只满载着几十万件的中国瓷器,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欧洲各地。中国的瓷器在17世纪真正为世界所了解。中国的英文名“CHINA”也是得名于这个时期。
这些外销瓷中存在着大量精品,而且风格造型上颇多创新。比如青花颜色较前代更为亮丽,达到“青分五色”的标准;瓷器上的装饰题材突破了皇家用瓷的单一面貌,出现了丰富的人物山水画,并且瓷工以民间木刻版画为底稿,将很多戏曲小说的故事作为瓷器装饰题材,《西厢记》、《水浒》人物及神话传说成为瓷器装饰的主要潮流;瓷器的造型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出现了象腿瓶、仿16世纪土耳其伊兹尼克陶器造型的长颈瓶、仿日本铜饰的青花兽形炉等新兴器型。
然而由于这时期的瓷器大量以外销瓷为主,留存国内的多是烧制粗糙,体型不规整,器型笨重,青花颜色发灰的普通瓷器,这影响了国内陶瓷界对17世纪民窑烧造水平的判断,大家认为这一时期民窑整体烧造水平粗糙,即使偶尔在国内发现17世纪瓷器精品也把它的烧制年代划为康熙雍正之后。这比它们真正的烧造年代晚了100年。这种混淆年代,对民窑生产水平认识不清晰的误读到现在还大量存在。
但是国外对17世纪瓷器的研究早已开始。20世纪初,就有人关注到这个时期中国瓷器与其他时代瓷器的不同之处。现在,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已经将万历后期到康熙中期烧制的瓷器特点作出归纳,并将大量的瓷器精品烧造年代作出考证。
“迈克尔·巴特勒是这段瓷器历史研究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个人收藏品之丰富无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对顺治年间瓷器的研究来讲,他在国际上也是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李仲谋这样评价迈克尔在17世纪中国瓷器研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