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制瓷历史的城市,景德镇的艺术陶瓷在国内外一直处于“领头羊”地位,但近年来,由于无序的“地摊式”陶瓷展销事件在国内外层出不穷,致使其声誉受到损害。为重新唤起人们对“景德镇”品牌的关注,自2005年12月上旬开始,12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及数十位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家携带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精品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展出。
对于这一次尽显当代景德镇最高陶瓷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上海美术评论家李逸丰却认为,看遍今天大师们的作品,感觉还是不能适应今天现代市场的需求。著名陶艺专家朱乐耕在为景德镇艺术瓷号脉时指出,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是眼下景德镇陶瓷无缘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他指出,景德镇一些工艺大师目前还在以瓷器为载体表现中国画,而没有开创陶瓷本身丰富的材料语言,这与当代国际陶艺走向大相径庭,很难得到国际同行认同。
而记者在此间获悉,2004年,上海首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举办前期,组委会最早给了景德镇30个参展指标,然而,在对景德镇的送选作品进行初选时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挑不出10件符合要求的作品。
种种迹象表明,以名家名瓷为代表的景德镇艺术瓷已出现了创新不足的苗头。究竟是什么让景德镇艺术瓷缺少了创新?其创新问题最终又该如何解决?日前,为一探究竟,本报记者与景德镇艺术瓷进行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现状——
创作队伍力量单薄
当清晨的缕缕阳光洒满景德镇这座千年古镇时,来自江西都昌的小杨便已在师傅的作坊里摆开了画笔,对于在眼前一字排开的十几个瓷坯,小杨真要在上面画的其实只有一种图案——牡丹。因为,学徒近一年来,师傅叫小杨临摹得最多的便是牡丹,对于其它的东西小杨涉猎得少之又少。单调的学习,让19岁的小杨感到有些迷惘——“师傅为什么不让自己多学一点陶瓷绘画理论方面的知识呢?”。其实,在景德镇,来自四面八方的像小杨这样的学徒数以千计,这些学徒一般文化素质都不太高,学画瓷器也只是为了寻求一种谋生手段。而“小杨”们的师傅或是这座城市里小有名气的画工,或是景德镇的一些工艺美术师。而师傅们平时做得最多的就是把画册上的图案搬到瓷坯上,或者是临摹一些名气更大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
坊间有消息说,在景德镇这座人口刚逾150万的古老城市,陶瓷从业者有近10万名,而从事陶瓷绘画创作的占到了2万多人。其中,正教授和国家级陶艺大师就有100多位,占全国的1/3。对于这支庞大的创作队伍,有业内人士将其结构形式比喻成一座“金字塔”,而这100多位正教授和国家级陶艺大师就成了处在这座“金字塔”塔尖的精英。像“小杨”和“小杨的师傅们”属于游走于“金字塔”塔底的一部分,而稳居塔身的则是一百多名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与数百名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
■原因——
A 伪劣艺术瓷影响创作激情?
拥有一支庞大的创作队伍的景德镇艺术瓷缘何就少了创新?“是小作坊粗制滥造的伪劣艺术瓷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的一位高姓艺术家说,假如有一个“王海”对大街上的陶瓷作品进行打假,一定可以“打死”很多人,现在什么证书作假、作品作假的都有,这直接导致了陶瓷艺术品与工艺品被混淆。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景德镇市国有陶瓷企业的改革、改制,数以千计的陶瓷小作坊应运而生,这些陶瓷小作坊吸纳了景德镇数以万计的下岗职工,同时也为“小杨和小杨的师傅们”提供了一个谋生的平台。但由于规模小,生产的多是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像“小杨和他的师傅们”这些游走于“金字塔”塔底的一部分人,为了生存,除了临摹、抄袭别人的作品,自身已根本无法顾及创新。据介绍,以地摊式的展销方式向外销售的这些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在令景德镇艺术瓷的声誉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涉瓷知识产权官司。有消息显示,经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统计,3年来,法院审理各类涉瓷知识产权案件涉案金额就达5000多万元。
B 存在急功近利心态
记者在景德镇采访时,对景德镇艺术瓷究竟为何少了创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权威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界总体来说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时“跟风跑”,谁的作品价高就跟谁跑,最终在“银子”的引诱下很多有才气的艺术家把陶瓷与绘画过分嫁接,且画出来的东西总是跟别人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1月上旬,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等12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集体创作的瓷板画《春色满园》面世不出一个月即被人仿冒,已有多件作品被人跟风仿冒的熊钢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承,从仿冒作品不难看出仿冒者至少是有一定级别、一定水平的工艺美术师。
陶艺家严华向记者透露,在商品经济时代,景德镇的许多陶瓷艺术家曾一度对如何走向市场感到困惑与迷茫,在不知不觉中就将文化内涵摒弃,为了多赚钱,不愿花过多的时间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去挖掘民族文化的瑰宝,眼睛盯着的仅仅是眼前的短期利益。这位业内人士举例说,一个艺术家画葫芦拿了一个奖,获得了一个“葫芦王”的称号,“葫芦”好换钱了,就满足于这个社会定位,结果终其一生,其对艺术最大的贡献也可能就是一个“葫芦”。他指出,部分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已几乎被“银子”磨灭。
C 工艺创新重视不够
“景德镇的艺术瓷创作之所以缺乏后劲,就在于有关方面过于重视艺术家的作用,把工艺创新放在了后面。”一位程姓工艺美术师向记者分析说:“对艺术瓷而言,工艺不创新、不进步就会使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受限。”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中心主任李斌发现,景德镇在各类宣传中对陶瓷工艺的介绍太少且工艺人才流失严重。
D 不成熟的市场让艺术瓷少了创新
对于业界的种种说法,收藏界的一位张姓人士指出,景德镇艺术陶瓷创作之所以缺少创新,归根到底是由尚不成熟的市场造成的。
据记者调查,景德镇艺术瓷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领头羊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但其领头羊地位主要表现在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瓷的“跑火”与作坊瓷的产量庞大上。记者发现,在当代艺术瓷收藏热持续升温的今天,陶瓷收藏界的消费群体主要以50岁左右的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对以绘画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名家名瓷青睐有加,而对于充满时尚气息的陶瓷作品情有独钟的年轻一代由于缺乏购买能力,尚不足以形成主流市场,其结果就形成了目前景德镇的名家名瓷持续“跑火”的局面。
这一市场状况与景德镇艺术瓷少了创新又有何关系?这位张姓人士坦陈,目前的陶瓷收藏市场其实并不十分成熟,有钱的人不懂陶瓷,懂陶瓷的人没有钱,购买群体对艺术陶瓷作品缺少真正的鉴赏能力。大部分人追求的也仅仅是艺术家的名气,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家为了金钱而产生浮躁心态,沉不下心来创作更为优秀的作品,并在市场的左右下,进而衍生出临摹、抄袭之风。而景德镇珠山画院主任黄万凯向记者介绍说,中国陶艺大师刘平到新加坡访问期间,竟然发现一新加坡富豪收藏的一房间的包括景德镇近代和当代的名家名瓷作品中竟然有2/3是赝品。
E 生产模式束缚了创新
记者在调查中最终发现,尽管名家名瓷持续“跑火”,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整体繁荣。来自景德镇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市2005年陶瓷行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246000万元,而其中以生产艺术瓷为主的个体作坊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了113700万元。有经济界人士在对这一数据进行分析时指出,由于缺少工艺与设计创新,占到了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与利税半壁江山的个体作坊生产的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产品。
对此,来自佛山陶瓷界的姚广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换取低额利润的景德镇个体作坊具有大而散的特点,这一各自为战的生产模式由于缺少规模效应,始终无法令工艺人才与创作设计人才的新成果在市场上达到利益最大化,从而在束缚了人才效应发挥的同时,导致了人才的严重流失并影响了艺术创新。姚广军指出,严格来说景德镇艺术瓷缺少的是整体创新。
■危机——
不断失去市场空间
景德镇艺术瓷的创新之路上是否隐藏着什么危机?陶瓷界的一位李姓人士分析说,在10至20年内,钟情于时尚陶瓷艺术作品的年轻一代将逐步过渡成为市场的消费主体,同时,整个艺术陶瓷的消费群体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成熟,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艺术陶瓷的市场格局同步发生巨变。他尖锐地指出:“屡屡折戟而返的地摊式陶瓷展销已折射出景德镇艺术瓷的潜在危机——随着人们审美观点的不断变化,缺少整体创新的景德镇艺术瓷会不断失去市场空间。目前处在‘金字塔’中上层的艺术家们如果不在加大自身艺术创新力度的同时,引导‘金字塔’底层的人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景德镇这座巨大的陶瓷艺术‘金字塔’在市场的冲击下就会有轰然倒塌的可能”。
■对策——
在产业化发展大背景下延伸
景德镇艺术瓷的创新之路究竟该如何延伸?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饶晓晴指出,媒体应引导收藏界对陶瓷收藏的认识,知道什么是陶瓷艺术品,什么是陶瓷工艺品,通过市场效应来拉动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而中国轻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强调指出,导致景德镇艺术瓷创新不足的真正原因是市场,是生产模式与产业结构的原因,景德镇艺术瓷的创新之路只有在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这一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得到全面延伸。他认为,景德镇完全可以凭借现有的品牌与人才等诸多优势迅速引进外来资金与先进的市场运作理念,加速艺术瓷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改变大而散的作坊式生产模式。与此同时,还可凭借产业发展的优势吸引并留住大批优秀的工艺人才与美术人才,并令人才的效应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拉动整个人才队伍在艺术瓷行业整体繁荣的前提下迎来创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