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昌南子”王隆夫

  日前在广州壹号国际文化广场举行的景德镇精品陶瓷收藏交流展上,记者看到了展出的一幅价值80万元的瓷版画《李铁拐》,其人物特写形肖神扬,意态天然,惟妙惟肖。在放大镜下看,人物毛发都清晰可见。而这幅瓷版画正是出自于别称“昌南子”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之手。

  出身于“陶瓷世家”的王隆夫,是地道的江西浮梁人。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景德镇御窑厂总办。王昌彬在任上,协助烧陶官烧造了同治皇帝的婚典御用瓷、奉造了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寿典御用瓷。辛亥革命后,御窑厂停办,王昌彬不弃旧业,自办作坊,仍以瓷业为主。

  王隆夫称,当时,家族的作坊主要是与郭葆昌(世五先生)合作,专司制作,由郭葆昌负责销售,作坊不对外经营,外人也看不到家族的瓷品。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曾看到郭葆昌卖过一个瓷器,价格是按其重量用黄金来计价的。在一个天平上,当瓷器的重量和黄金的重量相等时,就是这件瓷器的价格。

  王隆夫父亲王庭芳早年就读于江西窑业学校,后考入上海美专,善画、书、诗词、金石。王隆夫曾一度助父亲管理窑场,并将书画运用到陶瓷装饰中。

  王隆夫对记者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他性情、志趣的形成。在这个家庭里,我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画与瓷的人和事。我还记得,十岁时祖父把着我的手练毛笔字,父亲在油灯下给我讲《陋室铭》。我至今还记得童年学画临摹的那本《芥子园画谱》和陈洪绶的《博古叶子》。”

  他称,陈洪绶这套《博古叶子》的版画共有48张,画的全是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画家在人物画技法上的造诣,也反映了画家本人的思想境界。在陈洪绶的笔下,已经摆脱了作为一个亡国遗民感事伤怀的狭窄境界,而是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他比划着说,在这套作品里,除了画了一些历史上为人民所景仰的英雄志士以外,还画了许多豪客富商。这种以歌颂财富为题材的人物刻划,是陈洪绶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成为了王隆夫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的一种感悟。

  14岁那年,因家境窘迫,父亲只得让上了两年初小的王隆夫辍学,进了太平瓷社拜师学艺。三年后,王隆夫有了自己的画室———隆夫画室。王隆夫以画粉彩人物为主,同时也工于青花花鸟。他画的瓷器都是自画自填,作诗题跋从不假借他人,而是自吟自写。王隆夫年轻时曾创作了一幅《唐三侠粉彩》瓷版画,容貌服饰各异而个性鲜明,整个画幅笔致尖秀爽劲,眉目点染传神,且在布局上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产生强烈的对比关系,印证了“情动于中而形于画”这句话。

  但王隆夫并没有满足于此,每有新作,必携画作向师父王锡良等人登门求教,常常获益匪浅。1955年,王隆夫加入了工艺社。1958年随社合并,转入了市艺术瓷厂。

  对此,王隆夫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期,我的画风还没有定型。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切不可过早定型,不定型就能博采众长,集百家之大成之后才能厚积薄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定型就是最好的定型。”

  不过,在王隆夫的心里还有一道抹不过去的伤痕,那就是一场十年浩劫把家中所有的藏品都洗劫一空。1966年初夏,王隆夫被扣上了“裴多菲俱乐部黑干将”、“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子,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而打入另册。家中所藏大量文献史料及历代陶瓷珍品,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席卷而去,十年之后王隆夫才被“平反”昭雪。然而,那些被他视作“家珍”的藏品却难觅踪影,最后仅归还了一本有他祖孙三人批读圈点的线装古籍《易经》。那年,王隆夫已过了不惑之年,时年45岁。

  后来,王隆夫在将旧宅改建成一栋二层楼新居时,特将新宅易名为“还经楼”。在艺术上重获新生的王隆夫再度焕发了艺术青春,佳作迭出,获誉频频,他也被称为瓷苑画坛中的“出水芙蓉”。

  1979年,王隆夫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同年,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其后,王隆夫的不少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并享誉东南亚各国。

  记者了解到,王隆夫擅长运用粉彩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他的作品融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取其情境神韵,笔力刀功。立意气势磅礴,用笔苍劲古拙,格调高古秀雅,风格洗练含蓄。笔下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着力表达真情实感,着意反映生活真实,着重发掘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多以工笔带写意的手法塑造形象。其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多次获奖。他先后多次出访泰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并现场表演,博得收藏家的一致称赞。他的传记也已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和《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名人辞典》。

  近几年来,由于出品量少,使得王隆夫作品价位不断攀升。“如今,我在家里玩得高兴才动笔,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满意。但每年的作品很少,一年才出四五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由于求购者甚众,膺品就开始出现了。

  王隆夫告诉记者,有的膺品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连他的儿子都难以识别出来。“刚开始的时候真是很生气。不过,现在又不生气了。心里想想,他们也是为了求生存,又不是去偷去抢,这总比他们在社会上去偷去抢要强吧。”王隆夫平静地说。

  作品威水史

  王隆夫设计的《八仙飘海薄胎碗》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一苇渡江》获景德镇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他创作的《百件高脚筒瓶》,以传统题材八仙为主要装饰内容,但在人物形象处理上却个个性格分明,神形兼备,朴素动人。特别是在曹国舅这个形象刻划上别出心裁。作品中的曹国舅,衣冠不整,一手抓帽,一手提靴,那种鄙视俗世、不屑凡尘的神态跃然瓷上,呼之欲出。

  他的另一件作品《唐三侠》,着力描绘了李靖、红拂女与虬髯客道别的瞬间情景。虬髯客骑在急欲狂奔的驴上,回首拱手,似有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红拂女跨在马上,若有所思,含蓄地体现了她欲言又止,依依难别之情。这一张一弛,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十分生动地表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富有情意,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1990年,王隆夫创作的一件《六鹤同春》粉彩花鸟万件瓶以12万元的高价被印尼华商求购,创下了当时全国产瓷区单件瓷换汇率的最高纪录。(何晓晴)

  王家后继有人

  如今,让王隆夫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衣钵是后继有人。王隆夫育有三女一子,长女王淑凝,毕业于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三次赴日本学习和工作。她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丽人行”花瓶获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并被日本“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次男王安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作品融书、画、诗于一体,粗旷泼辣。作品获全国青年科技成果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奖,系当代青年书法家和陶艺家。

  此外,王淑凝、王安维姐弟分别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并作技艺表演,得到广泛赞扬。另两个女儿王淑明和王淑嫒两人的陶瓷作品也多次在国内获奖,其作品风格以秀丽见长、雅俗共赏,得到美国、台湾、香港等地收藏家的一致好评。1993年,“还经楼”王氏家族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