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假”古董背后的故事

  深圳的古玩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关于古玩的新闻层出不穷,大量的收藏悲喜剧也正在上演:有人为了装饰屋子,10万元就收得满屋子“奇珍异宝”;有人倾囊而出搞投资,花去几百万元被行家告知满屋文物无一真品。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占据深圳古玩市场90%以上的是文物仿制品。而仿制品到赝品只在卖家一念之间。

  谁在购买仿制品?谁在制造仿制品?那些可以乱真的仿制品是如何出炉的?怎样区别仿制品与真品?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开始了采访调查。

  购买仿制品悲喜两重天

  走进林效的家,你会感到好像进了博物馆:屋子里的各种架子上,摆满了古色古香的瓷器、玉器,青铜的香炉,仙鹤立在一角,墙上,一色装裱精美的古画,看那落款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你最近发了什么横财?”这是到林效家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林效祖上并没有收藏古玩的渊源,而其本人也并非富豪,只是某房产公司一高级白领而已,年薪也就十几万。每当此时,林效都会得意地一笑,然后解释:“这些都是仿制品,不是真古董,最贵的也不过几千块,总价值只有十几万”。林效5年前开始购买仿制品,自知并非专家的他,从来不求古董是“真的”,“只要好看就行了,反正即使是真的我也不会鉴赏”。

  与林效相比,李英明的遭遇就显得有些悲惨。他在宝安的工厂刚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之前李英明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那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四,偶然认识的一个古董鉴定专家在李的再三请求下,答应去他家看看。李英明很兴奋地把自己多年来花费300多万钱财和无数精力,从各路“朋友”那里淘的近一百件瓷器搬了出来,把偌大的一个客厅摆了个满满当当,李英明的本意就是要请人估个价,然后卖掉一些古董解决资金问题。专家一路看过去,一边看一边摇头,什么话也不说。看了一会专家就要走,说:“我劝你不要再去买古董了。”

  李英明追着问,专家受逼不过,说“没有一件是真的”。李英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天带了几件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到拍卖行,结果拍卖行的专家鉴定后并不接受,说“不好卖”……

  李英明在家躺了3天,突然明白这几年那些古董贩子为什么对他那么热情,而自己之前认识的“专家”,都是贩子们介绍的。

  “地雷阵”市场和“行规”

  “300万?与我见过的最惨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呢。我见过的最惨烈的场面是摆了一屋子,花了几千万,没有一件是真的。”深圳市拍卖行文博副研究员黄卫国说。“送来拍卖的东西我都是免费鉴定的,我很少直接告诉别人是假货,只是说‘不好卖’。”采访过程中,黄卫国又对两个前来鉴定的收藏者说了“不好卖”。

  “现在是前所未有的一个仿制高潮来临了。”福建省收藏协会顾问、年过6旬的方也说。“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逛深圳的古玩市场了,真东西太少了,假东西做得越来越真,得小心又小心,我搞了40年收藏,现在仍然像是在踩地雷阵,说不好哪天就会买到假货。而且我一到市场,就有认识我的人拉我去帮他看货,我说话不是,不说话也不是,一说话就得罪人,我这老胳膊老腿,安全都有问题。”

  买到假东西以后,怎么办?专家们说一般有三种做法:1、打官司;2、自认倒霉;3、找卖家私了。方也说:“自认倒霉是最传统的做法,因为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古董赝品,而古董行业历来的潜规则是凭自己的眼睛看,就这么个东西,看走眼说明道行不够,自认倒霉。”黄卫国说:“私了一般是买家找到卖家,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了,我想退货。而卖家也不想弄得太僵,就说退货可以但是得交‘学费’,于是,2万块钱买的东西可能就退一万。”

  选择打官司的人很少,黄卫国说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证据,一般是能打赢的。不打官司的人除了有钱不在乎的之外,大多数是怕破坏了行规难以在业界立足。他认识的两个打赢了官司的,买古董卖古董都变得艰难起来,大家似乎都躲着他们。

  据了解,深圳本地从事仿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是“二次加工”。而深圳市场上的众多仿制品,则来自全国各地……

  黄云鹏和仿古一条街

  深圳的仿古瓷器85%来自景德镇,而仿制者中最著名者就是黄云鹏。在采访黄云鹏之前,记者已经听说了若干关于他的故事。故事一:黄云鹏的仿制作品在日本等地的拍卖会上被当做元代、清代的古董拍卖,若干专家鉴定却没有任何破绽;故事二:黄云鹏作品标明仿制品,卖价有时超过古董,被称为“黄窑”……

  黄云鹏听到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说哈哈大笑,说是基本属实。1980年之前,黄云鹏就是景德镇陶瓷馆的一个普通研究人员,当时文博单位都很穷,景德镇陶瓷馆也是如此。没有钱,就无法购买更多的藏品进行研究。黄云鹏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办法:仿制。他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借来文物仿制,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仿制品出售,可以创收。

  在景德镇,从事仿制的人很多,在樊家井,出现了仿古瓷一条街。去过那里的人这样描述那里的情景—“宋代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和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6大窑系的仿品,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色釉瓷仿品,明清两代带款铭的历朝‘御器’,一应俱全。很多店铺门口,摆放着盛满泥浆水用来涂抹瓷器的大小木盆,用来蚀褪瓷器浮光的装满氢氟酸和高锰酸钾的瓶瓶罐罐,还有用来擦拭瓷器使其变得陈旧的稻草和草木灰等。

  深圳拍卖行的黄卫国回忆说,那条街上,随处可见墙上用石灰水和毛笔写‘为瓷器做旧’的招揽广告。每个店铺里都有一个五六立方米大小的气炉子,气炉子上接了两个很大的煤气罐,很多瓷器就在炉子里烧制。往往是爸爸在里面烧,小姑娘在门口对着照片往胎上画,因为照片只有一边,另一边就只好想象……”

  樊家井各个小作坊出来的仿古瓷,漏洞百出,与黄云鹏的作品有天壤之别。黄云鹏说他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努力还原环境。做一件作品,除了反复研究原物的外型之外,还要研究其历史制作工艺,造出一孔与历史遗址上的窑相同的窑来,当时在哪里取土,现在就还是在哪里取土,当时用木材烧,现在就还是用木材烧,当时的釉料实在找不到,就自己配了,烧出来慢慢对比。完成一件作品,往往要从头到尾实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黄云鹏说仿制文物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而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人利用,近几年,他在自己所有作品的底部都题上了“黄云鹏仿制”的字样。黄云鹏目前还收了若干徒弟,都是陶瓷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黄云鹏认为古陶瓷器仿制品主要作用是再现古代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需求。乱真在真行家面前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某些收藏者或鉴定专家走眼了,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利益原因。

  与黄云鹏作品不同的是,大多数仿制品并不标明产品性质。

  鱼龙混杂的仿制界

  在媒体上,记者发现了传授书画仿制技术的广告,最高收费数百元,介绍称,其技术第一不需要美术功底,第二并非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印刷术,而是用毛笔、墨汁、颜料等操作,出来的东西绝对可以乱真。联系过几个出售技术的人以后,记者发现他们都是由吉林省某书画店一个叫王柏秋的人传授的。

  记者电话找到王柏秋的时候,他显得很忙碌。他说技术是自己一手“发明”的,一次,他陪朋友到字画店去闲逛,一个商人要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老板说没有,这位商人说:“能不能仿制一幅?”王柏秋猛然醒悟,这是一条绝好的商机。王柏秋踏上了求师之路,二去武汉,三上桂林,遍访名师,潜心研究,终于开发出仿制古今名家书法作品的技术,并制造了专门设备。王柏秋说他仿制的素材来源于名家书法作品集、报刊、照片等。因为仿制画需要配颜色等美术功底,而且仿一幅画要二三天,而仿制书法作品容易速度快,所以王柏秋现在只仿书法不仿画了。

  而与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珂罗版技术相比,王柏秋的操作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据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白毅介绍,委托他们复制画作的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荣宝斋中央档案馆等很多著名机构,而他们公司的工人也大多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画原作到了公司,就会从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分解,不同颜色用不同的胶版,颜色渐变的阶段用单独的版,比较复杂的画光制版就要用去60多张,耗费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制版完毕以后,只能印刷200张左右,想继续印刷就得重新做版。因为调色、雕刻等都用的是相当专业的美术人才,这种技术出来的效果,几可乱真。

  宝鸡文物复仿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个青铜工艺研究所和四个文物复制厂。厂长胥孝平说目前文物仿制在厂里的业务总量占到了80%左右,有2000多万的年销售额,他们生产的青铜器外型与原件并没有区别。只是没有“做旧”。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王柏秋个人,还是公司、企业,他们的作品上都没有记号标明自己的产品是仿制品。胥孝平说陕西的青铜器仿制大多是不留标记的,只有厂家内部人员才知道“暗记”,至于暗记在哪里,胥孝平认为是秘密不便讲述。

  假做真时真亦假

  没有任何标记,看上去与真品相差无几的仿制品到了古董贩子们手里,还当不当仿制品卖就看他们的良心了。为了把仿制品“做旧”,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手法,有的让你匪夷所思目瞪口呆。几个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若干奥妙。1、天工加人力。准备了数百件仿制品,往火里去烧,挑出几件,甚至一件来,这挑出来的,不只有人力了,还有了天工的成分,其裂纹都和真品一样。2、在制作时加入仿造年代的古残片。比如从古墓中挖出一个罐口或者罐底,就造一个假的罐身,往往骗过一些自以为了解文物的人。。3、青铜器上仿成的红斑不易掉。造假者通过挖墓人购买有红斑的不值钱的残破铜器。然后取下红斑,用军用强力胶把红斑“种”在仿制铜器上。4.、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人从挖墓人那里掏钱购买尸泥,拌了朱砂沾在做好“旧”的假古玉上。5、书画藏自家,无法比对。比如他手中藏有名人的画。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见过名家的真迹,使他大量的仿品轻松、顺畅地流入收藏家的手上。据说,现在造假工具的市场上,红斑、残片、尸泥等“罕见”物品外,老纸张、老印泥、老墨块等都成为抢手货,比较旧的一张空白宣纸,往往可以卖到一两千元。

  而许多现当代真画,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假的。比如有某画家为维持生计,曾把自己的画以十三元人民币一张卖给过许多人。没想到十年后,时来运转,名声大涨,画价也随之猛增,他对早年卖出去的画感到痛心了,于是死不认账,把那些画打入假画之列,这就叫“毁其少作”。

  不停思想

  谁的责任?

  仿制品的本质是什么呢?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说就像戏法。戏法到了魔术师手里就是魔术让人高兴,到了神棍手里就成了骗人的手段。仿制品也是如此,出厂的时候,是光明正大很好的艺术品,转几道手就成了见不得人的赝品了。

  中国自古似乎都有复古的风气,追慕前代,思念古贤,汉朝造战国时期的假古董,明清造宋元的假古董,清末民国则造清三代的假古董。结果,许多时候,考古人士都不明白古墓里挖出的东西是哪一代的,好在还有碳14帮忙,结果现在造假者们连对付碳14检测的办法都想出来了,实在让人心惊。

  不过假的总是假的,正如专家们所说,证明一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很多理由,但证明一个东西是假的,只需要一个瑕疵就够了。能骗过行家的“高仿”,小作坊里是做不出的,而能做出“高仿”的大企业、老专家们,为什么不在“高仿”上做点大家都明白的记号就值得思考了。

  还有就是古董业的“行规”。该行规的说法似乎是购买者应该为自己的不专业付出代价,这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专业造假者已经大量存在,购买者对于产品价值的估量错误是因为出卖者以欺诈手段让其产生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的产生出卖者应该负主要责任。

  国内某古董市场已经出台规定,不在商品上标明商品性质的属于欺诈行为。如果这一规定能推广,相信不论是古董市场还是仿制品市场都会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