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产价格的上升,房建市场日趋活跃,预计以房建为主的中资建筑企业2006年在营业额和合同额方面均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虽然今后几年新加坡建筑业的前景较为乐观,但总建筑需求与1997年历史高峰期的240亿新元相比,仍相差甚远。此外,在建筑需求出现反弹的同时,注册承包商的数量也从2002年的4600 家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5000家左右。市场容量有限仍是本地公司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价格竞争仍将非常激烈,企业的盈利空间将继续被压制到最低点。中资建筑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2005年,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重要变化是,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对新加坡市场的重视程度升级,支持力度显著加强。特别是青岛建筑企业、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等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在新设立分公司,提升企业注册级别,进而拓展主包业务,取得明显进展。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开展业务日趋活跃,已引起新加坡有关政府机构的关注。在大型政府项目招标前,业主通常会向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通报有关项目信息,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投标。
为应对建筑业的长期不景气,新加坡政府正积极调整市场规则,以刺激建筑需求的增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出政府"组屋"新的设计、建造和销售计划(DBSS)。该计划第一次允许私人领域涉足一直由新加坡建屋局掌管的政府"组屋"的设计、建造和营销,并将私人公寓所具有的花园、健身、保安等设施引进政府"组屋"项目,全面提升政府" 组屋"的市场吸引力。二是放宽公民使用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的限制,以扩大房屋市场的需求。三是积极吸引外来投资,从而使工业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迅速扩大。
针对上述情况,中资建筑企业如欲在新加坡市场有进一步的发展,则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一、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造。今后数年,新加坡大型建筑项目将主要集中在地铁、发电、垃圾处理、石化、仓储、海事等专业领域。这些领域的项目施工,需要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施工经验支持。而我国企业在此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比较欠缺的是融资和项目管理能力。我国企业可通过与国际企业或新加坡本地企业联合的方式,积极参与专业领域的项目投标。
二、拓展融资渠道,增强带资承包能力。新加坡建筑市场比较明显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项目的带资承包。特别是在公用事业领域,如大士第5座垃圾焚化场等项目,均采用BOT、EPC等方式进行。政府"组屋"DBSS计划,也是典型的带资承包项目。因此,中国企业如希望在此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积极应对带资承包的挑战。
三、利用新加坡作为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新加坡市场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与新兴市场具有全面而密切的联系。在新加坡中资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上述资源,通过与本地公司或国际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军国际市场。由于许多新加坡企业的目标市场在中国,而我国在新中资建筑企业的国内母公司恰恰又是新加坡企业在国内发展的强劲对手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因此,通过强强联合和市场互换,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