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年8月底,佛山陶瓷行业有超过50家企业已经或者准备在全国布局,明确的投资额超过30亿元,购买土地约3万亩。瓷海国际•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建设顺利进行、中国陶瓷城二期工程确定选址、华夏陶瓷城二期工程加快规划、东平河北岸的规划、陶瓷文化创意园挂牌、佛山创意产业园实效运作、100亿重金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内外联动,互为表里,2007是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元年”。
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元年”观察
2007: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元年”
2006年以来,佛山陶瓷行业布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行业的转移,另一方面是行业的提升,发展陶瓷“总部经济”顺理成章地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发展陶瓷行业“总部经济”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佛山市政府2007年7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通知》(佛府办〔2007〕234号),文件出台的第2天,也就是7月12日,佛山市召开了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佛山市政府对陶瓷行业调整提升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扶优扶强的方针,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搬迁和关闭等工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陶瓷企业‘佛山OEM’(贴牌生产),积极发展陶瓷服务业、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不断推进我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内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作者、北京社会科学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在《总部经济学》一书中描述:“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一般地理解,发展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就是要把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决策、研发、物流、商贸、会展、信息等服务性环节,以及高附加值产品、高端产品的生产环节留下,并构成“总部”,相当一部分一般性的生产环节况迁往在资源、营销半径等方面有成本优势的地区。
2007年以来,不断有企业在外省大手笔投资的消息,据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佛山陶瓷行业有超过50家企业已经或者准备在全国布局,明确的投资额超过30亿元,购买土地约3万亩。这一年,内地省份的招商团队频频游走于佛山各大陶瓷企业,佛山市各级政府对他们“挖墙角”不但卸下防备,甚至还热情有加。在送出一批项目的同时,一批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大项目陆续走下蓝图,在佛山落地生根。
我们不妨把2007年称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元年”。
以佛山陶瓷上千条生产线、15亿平方米左右的产能、400多亿的产值,以及完善的配套,其规模和素质,在全国获得怎样的美誉都不为过。
佛山在全国陶瓷行业的地位是历史造就的。如果单从原材料和能源方面考量,佛山显然不是做陶瓷的最好地方。佛山的陶瓷行业,以及家具、家电、小五金、有色金属等行业蓬勃发展,关键在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又在市场经济中占尽先机(例如创办于1993、1994两年的佛山民营陶瓷企业占相当大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的依靠强大的行政和城市资源发展“总部经济”不同,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最重要的支撑是已经具备的产业基础。发展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不是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更多的是通过对现有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和巩固,打造陶瓷产业的升级版。
华夏陶瓷博览城高级顾问张有卓教授在今年7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特别是近十多年的积淀,佛山已经成为全国陶瓷行业人才、研发、品牌、会展、商贸、物流、信息中心。事实上,佛山陶瓷“总部经济”在概念提出来之前就已经粗具规模。
佛山把陶瓷“总部经济”作为检验陶瓷产业提升是否成功的标志,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响应,也呼应了全国“总部经济”建设热潮,这个概念的提出,除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外,具体地说,至少还有以下一些决策背景:
1、应对佛山陶瓷行业转移带来的“空心化”趋势。佛山部分陶瓷企业迫于成本和环境容量的压力,纷纷以外迁产能拓展生存空间。虽然陶瓷行业是在转移中扩张,眼下佛山陶瓷行业的产能并没有明显下降,但再过三五年,外迁的生产基地羽翼日渐丰满,如果没有有效措施,这些企业有可能完全撤出佛山甚至广东,很难保证佛山陶瓷行业不出现“空心化”。“空心化”已有前车之鉴。和成卫浴诞生地——台湾莺歌的陶瓷行业一度有400条生产线,从业人员五六万,上世纪末凋敝以来,风光不再。试想,如果现在佛山的某家陶瓷企业三五年之后大部分生产能力集中于江西,谁能保证这家企业不把总部迁往上海?
2、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与“广佛都市圈”、“创模”等词汇紧密相关,政府在环保和安全两柄利剑下不得不寻求新的增经济增长方式。有专家将禅城定位为“广佛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这样的定位比较高。禅城的城市品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空气质量等为人诟病已久的问题外,从城市面貌看,石湾、南庄等地,“不太像城市”,基本上还属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工作对象。如华夏陶瓷城所在地,尽管白天车水马龙,夜幕下则十分荒凉。在陶瓷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厂房一座连着一座,却很少像样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设施。一些陶瓷企业管理人员的抱怨,甚至不能就近买一双鞋,一袋洗衣粉。陶瓷企业的管理人员,同等职位收入可能比家电等行业要高,但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和生活,他们甚至很难接受“白领”这样的称谓。改变以工厂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建设宜商、宜居的人文佛山、人文禅城,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经营水平,还直接关系到高端人才的去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盘活现有资源存量。陶瓷企业最为集中的禅城区,以全市4%的面积(154.02平方公里),2006年贡献了全市18%以上的生产总值(561.21亿),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禅城区可利用的土地等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无法承载过多的大规模工业项目,而陶瓷行业的发展是以工厂扩张为主要特征,需要大量用地。更为现实的是,陶瓷行业无论如何重要,终竟是佛山经济大盘子中一粒棋子。何况,佛山陶瓷行业尽管理总产值约400亿,占全市的工业总产值的6%左右,而即使在陶瓷行业最为集中的禅城,据说陶瓷行业贡献的税收也仅占4%,规模和效益悬殊,使政府需要陶瓷行业在佛山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出现,那就是通地出让产业链低端部分,保留和置换更多高端环节,也就是发展“总部经济”。
佛山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禅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41.0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38.86亿元,占40.7%。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加大,是禅城区经济增长方式一种新的导向。根据北京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服务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使单位GDP能耗下降一点四个百分点,相信随着陶瓷生产服务性行业的日渐壮大,也会还佛山特别是禅城更多蓝天白云。
佛山陶瓷“总部经济”从蓝图到落地
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一批项目于今年陆续落地,2007年是近年来佛山陶瓷三产建设推进最快的一年。
禅城区经贸局胡安泉局长在一次研讨会上通报,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日益具体化、清晰化,包括瓷海国际•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建设顺利进行、中国陶瓷城二期工程确定选址、华夏陶瓷城二期工程加快规划、东平河北岸的规划、陶瓷文化创意园挂牌、佛山创意产业园实效运作、100亿重金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等。
在物流、商贸方面,佛山已经建成的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博览中心、意美家卫浴陶瓷世界、沙岗陶瓷世界、石湾卫浴城等展示和营销场馆有100多平方米,但大都业态层次不够,或者功能过于单一,无法承接“总部经济”重任。瓷海国际•佛山陶瓷交易中心及中国陶瓷城二期等大型项目或可当大任。
瓷海国际•中国佛山陶瓷交易中心位于季华西路季华大桥侧,占地7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由40余栋建筑单体组成。该项目荣获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最具升值潜力商业地产项目”大奖。8月初,瓷海国际已经开始接受认租登记。9月底,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陶瓷时尚周”正式启动,并将在2007秋季陶博会前的10月16日举办“2008陶瓷趋势产品发布会暨全国陶瓷采购战略联盟成立仪式”,其商业运作已经开始。
中国陶瓷城已于9月28日奠基,并获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牌匾,该项目位于季华西路与南庄紫洞路交接处,总投资达26亿元,总规划1000多亩,首期建设占地面积400多亩。
两个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变目前佛山陶瓷物流、商贸的竞争格局,提升经营水平,有媒体称这是“两城变三国”格局(即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再加瓷海国际)。尽管这两个项目没有完全避免功能重迭,但可以预见,各自的特色会随着竞争的展开而逐步展现。
创意产业方面,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6月份启动,被视为佛山市实施“优二进三”战略,促进陶瓷行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步骤。佛山创意产业园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成为佛山创意产业的两大基地,而于6月落户于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筑陶瓷创意实验公共平台”则将立足这两大基地之间,为佛山陶瓷创意产业提供广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研发方面,6月份,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挂牌。据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卢红明女士介绍,上硅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主要的项目是特种陶瓷。特种陶瓷工艺路线与建筑陶瓷基本相同,但能源与资源消耗都非常低,产品附加值高,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特种陶瓷产值将达到450亿元。特种陶瓷将是佛山陶瓷行业提升的重要选项。加上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佛山陶瓷研究所(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佛山陶瓷研发力量之强,全国无二。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批提升城市形象项目开始运作。政府投资100亿重金的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工程,将建设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旅游、文化、商业、居住中心,这是禅城区政府2007年的“一号工程”。季华路中央商务区改造工程也在今年3月启动,岭南明珠北侧的地块是季华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块,将建成集商业、金融、商务酒店、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佛山最高地标。位于禅城、顺德、南海三区交界的东平河北岸(澜石大桥至佛陈大桥段),政府规划以岭南大道为主轴,分东西片区,将建成禅城区南部集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水城区及展示禅城区城市建设水平的窗口,这里也将是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重要落点之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受惠的不仅仅是陶瓷行业,而是所有的企业和市民;也可能没有一处是专为陶瓷行业而建,但都是陶瓷行业“总部经济”重要依托。
直面“后佛山陶瓷时代”
随首佛山推进“总部经济”步伐加快,“后佛山陶瓷”时代即将来临,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意见,包括:
装备和色釉料等陶瓷上游产业应该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制造业的革新,很大程度取决于上游产业发展水平。陶瓷行业具有革命意义的新产品诞生,装备和色釉料产业居功至伟。陶瓷企业转移大潮中最需要留下的是陶瓷装备和色釉料产业,如果这些产业也走了,佛山陶瓷行业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将不复存在。
一批节能减排达标,实理清洁生产,走精品路线的企业要留下来,并保有相当的产能。虽然“总部经济”时代,我们可能不再以产量论英雄,西班牙、意大利目前陶瓷产量不足佛山一半,丝毫不影响国内同行前去“朝圣”,但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特殊性就在于依靠的是产业优势而非城市功能和地位,没有相当大的产量支撑,陶瓷行业的“总部经济”恐怕无法想象。一位企业高层私下里说,厂都搬走了,还谈什么总部?
“佛山陶瓷”作为集体的地域性品牌需要建设、保护。陶瓷本质上是一种资源性行业,带有更多的地域性、传承性特点,“佛山陶瓷”代表一套体系,一段历史,一派血脉,一种声誉,一面旗帜。佛山陶瓷企业在外地建厂,完全可以理解为“佛山陶瓷”在全国开枝散叶,发展壮大,这就是“总部经济”的重要特征。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尹虹秘书长多次强调,“佛山陶瓷”就是佛山乃至中国的一张名片,其他城市花一百亿甚至一千亿也未必能够打造出这样一张名片。在陶瓷行业,类似的地域品牌保护早有先例。意大利建筑陶瓷和耐火材料行业协会会员企业产品就采用“CeramicTilesofItaly”(意大利建筑陶瓷)商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30多年来,“CeramicTilesofItaly”已经成为意大利出口建筑陶瓷的统一标识,引领意大利建筑陶瓷到世界各地。当然,“佛山陶瓷”这个地域品牌的适用范围有多大,如何运用等操作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行业信息传递需要上水平,上层次。与佛山陶瓷行业在全国地位相应,佛山陶瓷行业媒体也蔚然大观,但同质化十分严重,与“总部经济”要求相去甚远。“总部经济”之“总”,不仅是企业的总部扎堆,更意味着信息发布的总汇。行业信息,特别是那些既代表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卖点的产品信息需要得到客观、系统、权威地传递,行业媒体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操办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也要有能力。瓷海国际和陶城报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陶瓷时尚周”正在作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