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做强陶瓷行业展会需要勇气与自信

  10月份,已经成为陶业中人例行“赶集”的季节,今年也不例外。但对于不少参观完意大利博罗尼亚陶瓷卫浴展的陶瓷人来说,同样在10月份闭幕的国内展会纷纷用“国际化”字眼强调展会成功的心理暗示,在他们看来多少感到有些反差。

  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中国人”在博罗尼亚展上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不公平之一是在博罗尼亚展中竟然有高达近1/3的陶瓷类产品是中国制造(有据专业人士私下估计),但多年来却只有鹰牌陶瓷一家企业可以在那里正式参展,其它大多数中国产品只能默默地充当“地下情人”;不公平之二是部分国际同行对“黄皮肤”总是抱以戒备心态,尤其是将中国式“黄皮肤”几乎完全排除在外,既不可拿资料,也不可以拍照片;不公平之三是,“中国军团”几乎已经成为博罗尼亚展中除“欧洲人”之外的最大参观团体,甚至可以说是博罗尼亚展中的不可或缺,但这几年来,参观团被拒签的消息总时有发生。

  当然,我们无法将博罗尼亚十几年的历史浓缩于国内陶展的短短几年发展中,甚至用博罗尼亚展现有的规模与层次来苛刻地要求国内陶展能够“一夜暴富”。但我们在拥抱“国际化”,邀请更多“洋人”为国内陶瓷展增光添彩的同时,是否更应该眼睛向内,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际化是否是国内陶展提升的唯一路径?

  无法否认,我们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陶瓷产业的综合实力上存在巨大差距,但国内陶瓷产业在短短十几年内迎头赶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的,由于目前中国陶瓷产业所显示出的空前活力与魅力,更让我们对中国陶瓷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陶展如何走就更加值得深入探讨。

  自然,我们不会赌气式地对“国际化”说不,但在热忱拥抱“洋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陶瓷自主创新的价值空间与巨大的展示能量。正如我们某一个仿古砖老总理直气壮地反击国际同行那样:请你记住,我们是一个大企业,明年的今天,我们就会将分公司开到你的家门口。同理,似乎国内陶瓷展更需要展示这种勇气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