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揽瓷器活儿的瓷厂优秀女技工-徐风娟

  她,17年如一日,坚守在和泥水打交道的生产一线;她,苦练工艺技术,连年被评为系统劳动模范;她,除了平均每年提前两个月完成个人生产计划外,还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她就是威海市瓷厂成型车间优秀工人徐风娟。

  走进瓷厂南院的陶瓷加工车间的成型车间门口,与先前泥浆飞溅、机声轰鸣的加工车间相比,这个屋子倒显得十分安静。就着昏暗的灯光,记者看到了徐风娟瘦弱、单薄的背影:蓝大褂,白布鞋,左手扶着铁转盘,右手拿一根毛笔,躬着背,在陶坯上画着黑色的装饰线条……再环顾四周发现,在十几座三层高的铁架子上,摆满了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陶坯。

  “这里就你一个人?”等到徐风娟画完眼前这个陶坯时,记者上前与她搭讪。

  “还有这些陶瓷瓶呀!”徐风娟诙谐地回答说。

  徐风娟当天的工作任务是勾画釉下装饰的线条,是成型车间多道工序中的一道。据她讲,成型车间就是把泥料变为陶坯的地方。这里的工人们担任着陶瓷制品的机压、注浆、倒坯、修坯和施釉等生产任务。“这项工作马虎不得。例如画线,虽看似简单,但稍微用力不均或笔画太快、太慢,就容易出现重线、燕尾状线条或浓淡不一等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瓷品的外观造型。”徐风娟指着眼前的陶坯说。

  今年34岁的徐风娟,进厂已有17年了。论起生产技术和干活速度来,她算得上是成型车间的一把高手。工友们说,徐风娟在工作中严谨细致是出了名的。也正是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才使得她生产的产品质量在车间一直遥遥领先。按规定,注浆工序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5%,而她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交谈中,记者发现,在岗位上,徐风娟不仅认真负责,而且还善于改进工艺操作方式。高档强化瓷技术改造项目是一项高强度、高白度、高透明度的高新产品。期间,徐风娟担任了该项目的半成品试制工作。由于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传统的工艺操作方式无法进行生产,该产品在初试阶段一直处于低谷。为此,徐风娟和她的工友们反复调整操作方式,用10天左右时间掌握了工艺要领,创出了一套全新的工艺操作方式,使半成品的缺陷由原来的22.3%下降到8.6%。如今,高档瓷项目顺利实施,现已开发出100多个品种,并在全国陶瓷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趁吃午饭的时间,徐风娟带着记者到各个车间转了转。在陶瓷模具间蜿蜒行走时,她的动作极为小心,生怕碰坏注浆台上的那些泥质坯体。“这些泥质坯体都有一个毛边,必须在水分蒸发到合适的程度时,把它用刀割下。”徐风娟边介绍边用手托起一个陶坯操作给记者看。只见她运刀迅速,并且收刀和落刀的刀口都特别平齐。

  在车间西侧,一字排摆着盛满白色釉水的大桶。这是为陶瓷半成品“施釉”的地方。施釉台的旁边,放置着一个铁制的固定架。工友们讲,以前,给陶坯底部上釉难度非常大。为解决这项难题,徐风娟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施釉蜡锅施釉法和施釉固定架施釉法,并设计出专用的固定架,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她也因此被评为“车间创新标兵”。

  傍晚时分,徐风娟将500多个半斤重的陶坯全部画上装饰线条,并按计划超额完成了当天的定额。这时,她长长地伸了个懒腰,换掉身上沾满陶泥的工作服后,又来到车间南侧的水龙头前,洗去手上的泥浆和一天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