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永存精神不泯 评点当今“中国瓷”的文化精神

  美丽的英国小姐朱迪丝,在一次欧洲艺术品拍卖会的预展上,见到一件中国明初的青花碗,因其冰清玉洁亮丽雅致,而忍不住伸出玉手拿起端详一番,这时旁边有人告诉她,这可不是一般的瓷器,价值连城呢,值40万英镑,朱迪丝小姐听了连忙放下,缩回手,不敢再碰。之后她把这个场景放在她关于艺术鉴赏的名著中,可见此事留给她至深的印象。

  朱迪丝小姐的缩手事件发生在20世纪,这象征着当今的欧洲人仍与几百年前一样,充满了对中国瓷器的敬畏与珍爱,并将它们看作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与几百年前相比,这种心理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中国元青花在去年的伦敦拍卖会上被拍卖到2.3亿元人民币,中国艺术品的极端天价,多是欧洲贵族收藏家抬出来的。

  在中国瓷器传到西方之前的16世纪,多数欧洲人还没有见识过中国瓷器,那时的欧洲,除了少量贵族家庭使用高档银器等器物外,多数家庭普遍使用意大利等国生产的低温釉陶,还有木制、铁制的餐具。显然,这些粗糙的餐具与中国胎质白净、手感糯滑、轻盈高雅、没有任何毒素的瓷器不可比拟,对贵族之家训练淑女试图优雅地用餐、品茗是一个困难。一双如脂的玉手握起一个粗糙的餐具,是难以想象的。

  我曾拜谒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位于斯特拉特福德镇的故居,发现即使像他这样富有的商人家庭也用这类釉陶,故居的餐桌上搁置着六七件釉陶器物,杯子,茶壶,碗,盆等,釉色以灰绿为主,釉质粗劣,做工马虎。我当时很纳闷,莎翁家中怎么没有精致的餐具?之后在其他屋子里发现了一些意大利马约里卡釉陶与中国的青花瓷,但这些知名的美器皆是陈列品,有些是作家后人使用的器物。莎翁之家,是一幢风格鲜明的英国乡村小别墅,红瓦坡顶,花园葱绿地包围着故居。故居的每一间房,陈设的家具说不上精美,但多数是柚木制品,工艺尚好,统一的剔刻浮雕,又多呈系列。可见,这是一个殷实之家,却使用粗糙餐具,表明当时高档餐具的缺乏,进而影响餐桌礼仪的提升,毕竟礼仪常常要靠道具来实现的,而且餐桌礼仪又是当时社交场合中最被看重的。

  当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一经传入欧洲,立即刮起“中国风情”。这些来自东方的艺术品在欧洲人的眼里成了奢侈品,对于他们而言,太需要了,以致上至宫廷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趋之若鹜,以收集、购买中国艺术品为荣,一方面是为了实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赏。

  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由瓷器延伸到其他种类的艺术品,如漆器、家具、丝绸等,欧洲各国宫廷、贵族阶层纷纷以拥有中国艺术品为荣,在他们的宫廷、在他们的居室,以装饰中国风情为时髦。这不仅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还存有大量的证据。单单从我个人的寻找流失海外文物的过程中,就发现许多中国艺术影响欧洲的事实与证据,如巴黎雨果故居二楼整整一个墙壁上挂满中国瓷器,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二楼有一间“北京厅”,收藏中国瓷器十分丰富的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波特博物馆,维也纳的皇宫有五间房子完全以中国文化来装饰,巴黎凡尔赛宫中国蓝色风格的墙面等等。

  从中国艺术影响、传播欧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瓷器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艺术影响欧洲,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交流的事件,虽过去了几百年,但不应该忘却,特别是对于大量使用西方奢侈品的当代年轻人来说,更应该增加这个记忆,进而能改变中国文化不如欧洲文化的偏颇看法,理解文化交流历来是双向的这一个事实,不仅如此,在近代西方文化影响我们之前,我们的文化长时间地影响过欧洲。

  中国瓷器,具有很高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只注重玩赏器物本身,只注重其价格的潮涨潮落,那么这样的玩赏游离了它的真正内涵。古代遗留下的艺术品,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领域的标杆,而且是最有说服力的标杆。一瓷永存,精神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