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陶瓷业危机攻关需要统一行业组织

  国家名推委上周将建筑陶瓷从“中国名牌”评选目录上删除,在行业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尤其是作为“重灾区”的佛山,大众媒体、专业媒体均给予极大的关注。遗憾、惋惜、失落、无奈、抱怨、气愤、猜忌、隔岸观火、幸灾乐祸、人们因利害关系的远近对此事件分别抱有不同的心态。然而不管如何,事到如今,除了各方应极尽全力善后,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拨开层层迷雾、疑云,从此“除名事件”中汲取沉重的教训。而依笔者之见,无论政府还是行业人士,都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行业组织的建设问题。陶瓷行业是一个具有充分竞争性的行业,企业均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能独立应对自己所碰到的种种难题,却没有办法单独解决行业整体面临的一系列大问题,当前“中国制造”在国外市场面临反倾销和质量、安全信任危机两大问题,而在国内市场则面临“节能减排”的空前压力,具体到最大的佛山产区则面临事关生存转移与提升的压力。

  显然,要沉着、有效应对这样一系列行业难题,没有一个能为全行业利益代言的权威组织是难以想象的。而当前陶瓷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是影响行业的国字头协会有两个,且“业务”范围高度重叠,企业难以适从,只能以搏弈的心态,在两者之间维持平衡,这种局面自然很难树立一个真正权威的国字头行业协会,而企业也就在关键时候难以被组织、协调起来共同进行危机攻关或其他利益诉求;其次是各级协会组织独来独往,缺乏合作。目前,除国字头协会还具有事业单位性质之外,省、市一级基本上属民间机构,各级协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就不存在垂直领导问题。这种情况在行业需要危机攻关的时候,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上下信息交互的管道。以此次“除名事件”为例,当危机出现后,“中国名牌”陶企最多的广东仅有省陶协在8月2日组织8家主要企业开了一个碰头会,其他协会即便有攻关活动,相信也是各自展开,难以协调。“中国名牌”评选制度一大先天不足就是抛开了行业协会逐级逐层把关,而依靠单一的政府管道审查报评。当“中国名牌”可以成为一项政绩来标榜的时候,审评自然也可以变成轻送的“送评”,企业玩数字游戏也就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被边缘化的行业协会依然承担着推荐中国名牌评审专家和通报行业主流企业发展信息的重任,而要完成好这一重任,就必须有统一向上的信息传递管道,否则,将造成信息不对称,甚至相互冲突,既影响现实的评审,也无法在危机爆发后进行有效的攻关。

  当然,应该看到陶瓷行业组织建设目前的现状,也是一个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各级协会有关自己身份和定位的困惑恐怕比行业中的大多数人还困惑,今天行业组织建设所欠的帐并不应该记在他们自己身上,而应该记在历史及转型期的体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