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浅析山东陶瓷产业的发展路径

  题记:以淄博、临沂陶瓷产区为主的山东陶瓷,自改革开放以来,加速了陶瓷业的发展。2006年底,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信息部与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建材主要产品产量》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瓷砖总产量为50.24亿平方米,其中产量居全国前三位的山东、广东、福建分别各占26%、25%、24%。该数据由各省统计局在月报基础上汇总而得。尽管产量占了各产区的第一名,但是由于品牌意识、营销意识、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人才机制等各方面的不足,使山东陶瓷在资源面临走向枯竭的时候,一面向佛山陶瓷产区学,一面正逐步发展自己的优势,也有一些企业正在迷茫中前进,呈现出一种似醒非醒的状态。本报记者与淄博陶瓷网记者一道走访山东陶瓷产区各相关企业,对整个陶瓷产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下面是对山东陶瓷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的分析。

  优势

  一、门类全规模大产业链完整
  山东陶瓷涵盖了建筑陶瓷、日用(宾馆)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卫浴洁具、特种陶瓷等,以及与终端群体构成的完整的陶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销售大省。
山东省约有陶瓷企业近千家,大致分为:
  (一)建筑陶瓷:主要集中在淄博,数量达350家,近千条生产线,主要集中在淄川区、张店区、博山区,以及周村区及其周边地区;临沂150余家,300多条生产线主要集中在罗庄区。
  (二)日用(宾馆)陶瓷:淄博有25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博山区一带;临沂有100家,主要集中在罗庄区以及附近区域。
  (三)艺术陶瓷:淄博的艺术陶瓷门类相对于企业地区门类要全,在淄博,人们玩陶、制瓷,陶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业人员有上万人,主要有刻瓷、陶艺,并建有中国陶瓷馆等陶瓷艺术文化馆。
  (四)工业陶瓷:分为电瓷和化工用瓷,主要集中在淄博市淄川区的昆仑镇以及潍坊市和周边地区。
  (五)卫浴洁具:相对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淄博、潍坊、日照、临沂、青岛、德州等地区。
  (六)特种陶瓷:主要集中在淄博、滕州、青州等地区。
  其次,在机械制造和原材料生产上,山东有近400家企业,其中淄博有250余家,临沂约100家,以及潍坊、烟台等50家左右。此外,耐火材料等相关企业有100多家。在山东这样的陶瓷产区,机械制造最具优势,如国内最早,也是一直领先的煤气发生炉等,销售网络不仅覆盖全国陶瓷行业,还涉及到其他企业,并且在全球陶瓷行业中早已名声在外。另外,港华石油气和山西、内蒙的煤炭一直是淄博燃料的供应基地。
  再次,在方圆4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中国陶瓷科技城、中国财富陶瓷城、江北陶瓷批发城、博山陶琉大观园四个大型的陶瓷批发市场。不仅涵盖了建筑陶瓷、卫生洁具,还聚集了淄博当地以及景德镇和潮州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等几大类,由此也给山东陶瓷制造业带来了资源优势和完整的产业供应销售链。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销售渠道及研发机构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处于中国的“心脏”的位置,交通便利,政府重视道路的建设,山东海陆交通便利,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海港,这给山东的运输、销售业,以及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飞跃。
正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销售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绝对优胜,以建筑陶瓷为例,南方以佛山为代表的陶瓷企业的销售渠道在某些程度上深入不到长江以北,“望”运输成本而却步。这给以山东陶瓷为代表的北方陶瓷很大的操作空间,可以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深入到各大小建材市场去。并且,在经济条件上,北方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本地陶瓷市场的价格。
  山东凭借着其陶瓷发源的悠久历史,淄博更是中国最早发现和使用陶瓷的城市,在对陶瓷产业研究和开发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现有的科研单位有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新材料研究所等,以及山东理工大学等院校的相关陶瓷研究构成了雄厚的研发单位。并且,山东有实力的一些企业近年来纷纷成立研究机构,力争在产品质量上突出山东陶瓷品牌

  劣势

  一、淄博、临沂:资源面临枯竭四面楚歌的建陶企业
  山东尽管地大物博,但随着不断的开发与利用,到现在,资源的优势正逐步凹陷。山东陶瓷行业的原材料主要集中在淄博、临沂两地,才形成了有规模的陶瓷产业集群,但随着原材料的不断被挖掘,现正逐步由优势走向劣势,尽管这并不仅是山东陶瓷产区所遇到的资源问题,但山东陶瓷企业与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陶瓷产区相比,从技术、营销模式上都还超越不了,更不能像佛山那样转移工厂,留下品牌。而且,在未来大约10年的时间里,以淄博陶瓷为代表的山东建筑陶瓷业或许会面临被瓦解的危机。目前,山西的阳泉、晋城、朔州,辽宁的法库、阜新,以及湖南的岳阳、临湘等政府正在佛山产区大力招商,更加剧了产业的竞争。
  现在的陶瓷企业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的枯竭,一方面又不得不被市场推动着建立新的生产线,上一批新的设备。据了解,从春节后至今,淄博产区已新上18条生产线,临沂也新增12条生产线,并且临沂陶瓷下半年会新增25条到30条生产线。据淄博建陶工业园某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如此扩张,并不是生产线紧张,出现零库存,而是出现新的商机,如仿古砖持续升温之后,山东有的陶瓷企业也上仿古砖生产线,但线是上了,销量却上不去。淄博和临沂两地区规模一直在扩大,加之同质化的产品在不断增加,而市场却是在不断萎缩,这就不能不让山东陶瓷产区感到某些压力。

  二、观念、思维的僵化意识淡薄与追求并存
  有人说,山东受孔子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使山东人的观念比较保守。正像淄博某工业园的一个小企业的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怎样看待小企业做大时说,“我们只做一条线,我们能够发上工资就可以啦”。于是,这种观念就几乎不同程度地蔓延到山东陶瓷产区企业的一些老板的思想里。其实不然,山东人的观念是很上进的,打个比方,现在在广东佛山陶瓷行业中打工的70%是总经理助理以上。 在山东陶瓷产区,生产线在不断上升,但销量却上不去,不稳定,甚至经常出现前段时间销量不错,过几天却满了库存的现象。这也是由于企业一味去迎合市场,没有认真地分析市场,更不懂得去引导市场的缘故。也有在劣势环境中寻求突破的企业,如耿瓷、春天陶瓷、统一陶瓷等。统一陶瓷企业下属6个品牌公司,其中“瓦伦蒂诺”牌高档地爬壁、水晶亚光系列不仅获得2006年“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材产品放射性检测合格证书”,“绿色环保建材”、“中国名优品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质量承保”等荣誉证书这样的“软件设施”,最近又发明出防静电产品,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并且,正在积极吸纳引进如佛山陶瓷产区的高技术人才,使产品的质量和花色与广东佛山的陶瓷一样,甚至是超越了他们,这样的现象在淄博并不少见,但为什么大多数陶瓷企业的产品还是卖不上价格?分析以下案例:

  A陶瓷企业的入驻与山东冠军陶瓷的生存
  A陶瓷企业是近两年刚刚入驻到淄博建陶工业园的企业,其实力可谓是在全国同行业中为前十名,但在山东投资建厂后,本来销量不错的产品销售却不如以前。我们分析为主要是地理位置的选择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但是,为什么冠军陶瓷在距淄博几百公里之外的蓬莱市投资建厂,却能销量猛增,并成为一个以昆山、蓬莱为两翼,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冠军建材集团呢?
  这说明,淄博当地的原材料和整体的销售意识决定了这个局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谁去改变呢?
  陶瓷行业在意识淡薄与追求并存中前行的发展阶段,政府和协会要做好宏观掌握并促使有效的利益合作。要引导当地企业的经营意识,使僵化的思维逐步苏醒、灵活。

  三、销售模式的懈怠
  山东陶瓷企业的老板们一面在生产上苦下工夫,一面又在为市场因同质化而引起的萎缩寻找新的市场机遇。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的企业老板们都指出销售模式懈怠这一问题。
  以佛山为首的广东陶瓷产区的新品不断引爆行业与终端,而以淄博为首的山东陶瓷产区的新产品,尽管在各方面不会低于佛山陶瓷新品的情况下,却没有达到佛山陶瓷新品上市的效果。为什么?策划跟不上,加之老套的销售模式。策划失策主要表现在:①、主观意识太多;②、没有对全局进行掌握;③、推广没有步骤,甚至没有推广意识;④没有与经销商对接,更没渗透到终端去。销售模式的懈怠主要表现在:①销售模式单一化,几乎只存在厂家与经销商的交流,没有深入到终端;②、内部人员缺少必要的沟通,如出差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事项;③、销售人员几乎没有系统培训;④、企业没有对经销商进行培训和有效的沟通,认为只要把产品塞给经销商就可以了,很少关注经销商的存货和经营方式等;⑤没有全局的把握,造成市场混乱;⑥、不懂得避免竞争才是最好的竞争,盲目进入价格战,使自身变得被动。⑦、支撑陶瓷品牌的基础渠道的专卖网络零售与设计师推广很少合作,总是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
  在质量几乎同等的条件下,价格卖不上去,销量提不上去,这不能不说是山东陶瓷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这是值得反思的。

  四、日用陶瓷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利润空间
  以淄博博山陶瓷为例,在日用陶瓷中被喻为“玉卮”的滑石质的鲁青瓷是上世纪80年代初“鲁瓷”艺苑中绽开的一朵“金花”。1982年3月,在西德慕尼黑举办的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它白里泛青,釉面光润,青翠欲滴,用还原焰烧制而成,是难得的高档新材质,因而获得金牌。这是建国后,我国日用陶瓷在国际评比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此后,各种大奖纷纷向博山扑来,博山日用陶瓷已成为了淄博的一张国际名片。

  目前,知名企业有淄博的硅院、华光陶瓷,以及临沂的银凤陶瓷,带动了两地日用陶瓷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宾馆用瓷比较多。与建筑陶瓷相比,今天的日用陶瓷业很少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应加强日用陶瓷的管理,使日用陶瓷稳坐在更高更精的档次宝座之上。

  淄博的强化瓷以其质地洁白,强度高的性能特点占据着宾馆用瓷的最大市场份额。然而,落后单一的销售模式,几乎完全同质化的产品价格残杀使得企业只能追求规模扩大来累积点加工利润。加之潮州等地区瓷钟烧成温度低,器型易变化的器型引导,使得大多数日用陶瓷企业都难以应付现在近2800个器型的生产,无法自我满足终端消费的需求,从而被动低价地供应给经销商,利润空间大大缩小。

  五、创新太少 缺少鹊桥 中小企业用人机制还需快速变更
  建筑陶瓷、卫生洁具、日用陶瓷方面普遍缺少创新,有一部分企业甚至是从其他一些陶瓷产区的企业中抄袭来的。陶瓷企业产品寻求创新,就一定要整合资源,将当地的文化和资源充分利用。山东的省级和国家级的陶瓷艺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大师就有百余名,但与陶瓷企业结合的大师却寥寥无几,艺术与经济不能挂钩,究其原因是缺少鹊桥(媒介),如协会、相关部门组织等。
  最近,淄博陶瓷产区的某企业花30万元高薪聘请其他产区的技术研发人员,负责釉料的配方研制;临沂陶瓷产区的一家企业也花25万聘请了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尤其是在山东陶瓷产区的大现象已普遍存在,技术是流动的,哪里有更好的待遇,更好的发展空间,人才就会流动到哪里去。山东陶瓷与广东陶瓷中小企业相比,广东陶瓷更有优势来挖掘这类人才,也敢于启用一些学历低,但潜力比较好的年轻人。而山东陶瓷由于观念的原因,家族式的企业还比较多,普遍以学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与江西、辽宁相比,由于一个受佛山陶瓷产区的影响,一个受北京文化气氛的影响,在用人机制上调节得都比较快速,而在山东陶瓷产区就显得不够快速,并且中小企业与外界接触得还不够,思维碰撞得还不够深刻。

  六、贴牌现象及其他
  山东建陶贴牌生产的约占95%以上,其弊利皆有。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东建陶的短期发展,但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绝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这主要是由于行业及市场现状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贴牌生产不仅可以使企业迅速得到流动资金的补充,产品由贴牌商包销,减轻销售环节的负担,并且,企业还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技术信息,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而贴牌本身也证明了企业的产品品质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让社会接受。此外,贴牌现象大量存在,说明贴牌生产还有市场,有一定的生命力,起一种推动作用,有的企业可能从最初贴牌到共同经营,最后变成自己的品牌。而不利的方面则为:企业丢掉了自己的牌子,由企业变成了人家的加工厂,挣得的只是加工费的利润,企业丢掉了自己的销售市场,受制于贴牌商,不好自主发展,贴牌商一旦撤走,企业会马上瘫痪。淄博的贴牌现象可能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存在,但许多企业正在觉醒,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也有的企业是始终都在打造自己品牌的。
  对于目前的贴牌现象,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这只是行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或快速发展的一个手段。但对于资源来说,长此以往会潜移默化地将产区转向其他的有潜力的陶瓷产区。
  山东某大型陶瓷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说,面对着贴牌现象,政府要去慢慢引导,适当举办一些以南北陶瓷行业为题的论坛,来转变已经僵固的观念。

  七、专业媒体的冲击力还需提升资源整合意识逐渐变强
  一个区域的改变,与媒体的冲击力也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佛山,现在涉及陶瓷类的主流媒体就有6家,DM杂志有两家,以及一个刊物,两个比较大的网站和一个大型门户网的专业频道,而在淄博却只有淄博陶瓷网一家网站,以及一家《山东陶瓷》刊物。淄博陶瓷行业的一些动态新闻不能及时传播到其他的城市中去。从去年底起,总部立足于佛山的本报就加强对淄博的发行工作,在原有发行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名发行员,增大了发行量,并有专人负责新闻采访。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淄博陶瓷网的创建人在数十年对陶瓷行业的观察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整个行业的状况和缺陷,力争用最先进的营销工具,最大限度地拉近生产制造商和终端消费群体的距离,努力改变生产制造商与经销商利润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创建淄博陶瓷整体的产品销售联盟,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打造淄博陶瓷的整体意识,以及在整个山东陶瓷产区,乃至在中国的整个陶瓷产业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此,本报记者与淄博陶瓷网进行资源整合,力争从多角度去揭示现实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利于山东陶瓷产区更好地发展。

  综合评述

  山东陶瓷产区有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但如何去挖掘呢?如淄博一直以来就是公认的陶瓷名城,是陶瓷的发源地,但现实要求我们不仅要发挥优势,同时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无论是山东产区内的整合还是山东陶瓷产区与沈阳、黑龙江,以及山西等都可以建立联盟。尤其是近年来,山东陶瓷产区的各级政府,如淄博市政府就在很大程度上重点扶持一些有潜力的陶瓷企业,注重招商引资,注重新技术对产业的推动等等,并在严打环境污染的同时,奖励节能降耗的标兵式企业。

  目前,同质化经营的产业集群,模仿抄袭导致企业创新动力减弱等弊端,已导致小企业容易发展,却又给行业制造了一个瓶颈的困境。加之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使企业难以壮大,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营就可以了,从此,使整个行业一面新产品上市不断,另一面产品对终端市场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弱,利润越来越少。就山东陶瓷产区而言,应该在学习以佛山为代表的广东陶瓷产区的同时,将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尽量发挥其重要的北方陶瓷代表的作用。

  山东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在近年来有目共睹,如今技术不断在更新,产品不断在换代,并逐步开始加强重合同守信用的观念,为此,佛山等地的企业也已纷纷来到山东投资建厂。而目前存在的也无非只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从长远来考虑要进行清晰的产业布局,来避免资源的紧缺;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整体观念还需大力、急迫的进行提升,不然就会走到众产区之后,对产业的竞争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佛山的产业转移速度也越来越快,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佛山逐渐变成品牌的聚集地,而其他地区“加工厂”的命运已很难改变。在这个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业大洗牌的时代将快降临,而特别是山东这样的贴牌“加工厂”,命运是在主动的改写?还是被动地等待成为定局?

  山东作为陶瓷大省,不仅有8000年陶瓷文化发展筑就的中国陶瓷名城———淄博,是陶瓷养育了以淄博为代表的陶瓷城市,也是陶瓷成就了山东陶瓷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而如今的山东陶瓷产区为了陶瓷名城的长久保持与发扬光大究竟该做出点什么?就像起步比中国还要晚的一些欧洲陶瓷,现在甚至超越了中国陶瓷发展水平,呈现高精水平,那么,淄博这个具有8000年陶瓷文化发展历史的城市以及以临沂为代表的周边产区,能不能站在发展的高度上为山东陶瓷,为中国陶瓷付出点什么呢?这是一个山东籍的记者和从事陶瓷工作的另一作者对淄博及山东陶瓷发展的阐述和满怀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