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死缓!建筑陶瓷“中国名牌”大限一年

  9月1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名推委)在北京表彰了获得2007年度“中国名牌”荣誉的856个产品及相关企业。名推委2007年第6号文件同时宣布建筑陶瓷等“中国名牌”今年暂缓评价,原中国名牌产品标志可以使用到2008年8月底。与此前宣布的“今年9月1日以后,瓷砖、地砖等建筑陶瓷产品不允许再出现‘中国名牌产品’”相比,这一戏剧性的转变简直可以说是“起死回生”。

  算上去年名推委宣布的建陶业“中国名牌”复评延期一年,这已经是名推委第三次给建陶业“宣判”了。如果说第一次是“有期徒刑一年监外执行”,第二次是“死刑”,那么第三次则是“死刑,缓期一年执行”。也许有人还心存侥幸:说不定明年名推委会将建陶业的“中国名牌”纳入重新评审目录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是“咸鱼翻身”了。

  我们知道,阿迪达斯、奔驰、轩尼诗、宜家等都是国际性大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各自国家并没有享受“美国名牌”、“德国名牌”、“法国名牌”、“瑞典名牌”待遇。可以说,“中国名牌”(还有“中国世界名牌”)是中国特有的产物,是为缩短本土品牌与国际性品牌在市场竞争力的差距而戴上的特别光环。这也许是无可奈何之举下的“本能保护”,谁叫现在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呢?谁叫现在的国内竞争已经国际化,国际竞争已经国内化了呢?谁叫咱们的民族工业尚不能顶天立地、称雄世界呢?

  然而,这样一顶光环四射的帽子,中国建陶业缘何就差点把它给弄丢了呢?是中国建陶业在全球地位已经够强够大了吗?需要承认的是,中国是建陶业生产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那既然不是品牌强国,为什么又不珍惜这顶“中国名牌”的帽子呢?现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造假门”害死了建陶业。也许有人会说,名推委去年宣布建陶业“中国名牌”复评延期一年是对“集体造假”的警告,那为什么今年申报“中国名牌”的企业还要执迷不悟、越陷越深呢?这个我们尚不得而知。

  也有人说是申报企业们今年悔过自新、据实禀报,而造成今年与去年申报数据悬殊太大的现状。根据名推委公布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通则》(以下简称《通则》),评价指标包括市场、质量、效益、发展等,主要数据包含申报产品销售额及销售量、申报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申报产品纳税额及国税赋税水平、企业总资产规模等等。这些数据对于申报企业来说,连一个小数点都可能是一个小窟窿,然而如履薄冰的申报企业们还是将这些小窟窿汇集成了大窟窿,最终变成了深埋自己的坑。差点失去“中国名牌”,还跟今年“中国名牌”评价条件有关。谁都知道,建陶业是重污染、高能耗行业,今年名牌评价通则中明确规定了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于环保、节能降耗、科学发展等诸多方面也明显偏重,这说明“中国名牌”的评价条件也越来越严格。

  尽管是一年大限,但建陶业的“名牌之路”不应该因为一年大限之后而终止。一方面,“中国名牌”评价工作只要还在开展下去,我们的企业及行业就要继续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另一方面,就算“建筑陶瓷”将来不出现在“中国名牌评价目录”中,也未必就走上了“名牌末路”,我相信有一天所有行业领域的“中国名牌”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际上响当当的中国本土品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走出“中国名牌”阴影(不止是当年获得“中国名牌”的十家建陶企业)。

  庄子曰: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引申意思是失去的惋惜也无用,太遥远的未来又是难以预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真正的利用好自己的今天。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做好产品和服务品质、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渠道建设、企业管理、品牌传播等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把这些都做好了,相信口碑自然会好起来。有人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也有人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如此看来,“品牌”还是二流,那我们何不把目标定在“文化”和“标准”输出上面,也许走这样的路会很艰难,也会很漫长。但你看看那些国际著名品牌,哪一个不是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呢?

  所以我们不要再为“中国名牌”的光环而懊恼了,走好今后的每一步,相信有一天,中国建陶业一定会出现风靡全球的国际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