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安市如何大手笔打造“中部瓷城”

  近日,落户高安的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佳音频传:新华、汇亚、欧雅等3家投资6亿元以上的建陶企业与基地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来自基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增,呈现了一种赶超型的经济亮点:高安瓷业重放光彩,“中部瓷城”美名势在必得!

在承接中壮大产业

  2007年,高安省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可谓喜事连连:5月高安市政府和新中源陶瓷集团签订建设项目,10月9日,新中源集团江西高安生产基地就破土奠基,进入火热的建设之中,项目分四期,一期工程于年底竣工投产。此前的8月,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也与高安市政府正式签订协议,计划投资12亿元,上年产6000万平方米的精品建筑陶瓷项目生产线。这两家陶瓷企业堪称两艘“中国陶瓷航母”,它们落户高安,标志着高安在“东陶西移,南陶北上”的陶瓷产业大转移中占得了先机。2007年高安省级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已先后接待了广东意宝罗、宏宇、欧雅等100家陶瓷企业的考察,全国建陶30强以内的企业就来了一大半。

  一方面沿海陶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高安以省级产业基地为平台,加大承接转移的力度。双向推动,使高安建筑陶瓷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市引进陶瓷生产企业31家,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总签约资金45.3亿元,在建、拟建陶瓷生产线61条,发展建陶企业47家,拥有生产线83条。预计到2010年,高安建筑陶瓷生产线将达150条,年产各类建筑陶瓷产品5亿平方米,年产值200亿元。

在互赢中引领发展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高安,承接是双向的。高安承接的是产业、资金和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而投资企业承接的却是高安深厚的陶瓷文化、优秀的陶瓷人才和丰富的陶瓷资源。

  广东陶瓷企业家们非常羡慕高安:1982年高安就曾发掘出宋代窑址10余处,1983年发掘出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和釉里红,1978年就生产出了江西第一块釉面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安釉面砖产量一度达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被誉为“釉面砖王国”和“新兴瓷城”;这里拥有生产内墙砖、外墙砖、地砖的全部矿种和生产抛光砖的绝大部分矿种,探明储量达到5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0亿立方米,可容纳400条生产线;这里形成了学制陶、办陶厂的风气,目前仅在广东从事建陶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就达2700人,熟练工人3万人……

  曾几何时,这里也一度衰落。到2002年,高安仅剩下8家陶瓷企业、24条生产线,年产量1400多万平方米,产值仅2.3亿元,远远落后于广东佛山等地。其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观念落后。如今,高安陶瓷产业曾经缺乏的经营新理念、创新动力机制、品牌塑造方式、资本运作方法,在承接中得以弥补,而高安陶瓷业的文化、人才、资源优势在承接中发扬光大,承接实现了双赢。

在提质中加速崛起

  近年来,高安市把提高科技含量、引进人才作为振兴陶瓷产业的重点工程,除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外,还鼓励本地高薪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新红梅公司请来了“中扬”、“罗马”等国内知名陶瓷公司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聘请了陶瓷工艺专家为公司首席生产监管,开发出“帕丽丝”内外墙砖系列、“云石宝”草原秋色等40多个花色品种,扩大了市场份额。目前,有100多名瓷业专家受聘于高安,由各陶瓷企业委培并聘任的大中专毕业生达300多人。在政策的引导下,原本在广东佛山等地打工的高安陶瓷人才也纷纷重返家乡,报效故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安土生土长的陶瓷企业茁壮成长。

  八仙放胆弄大潮,高安瓷业气象新。采访高安重振瓷风,我们强烈地感到,该产业从复兴走向壮大,来源于高安人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