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基地”是“期限制” 不是“终身制”

  2007年对中国陶瓷业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仿佛一夜之间,整个产业打破了多年来的“三山两江一海”格局,全国各地数十个新兴产业基地纷纷崛起,山西阳泉,辽宁法库,湖南衡阳,临湘,湖北当阳、黄梅,广东清远、肇庆,江西九江、萍乡、景德镇,四川,内蒙古等地纷纷建起陶瓷产业园,其中又以江西高安,丰城招商令人瞩目。

  这样一来,大家就非常关注产业转移的变化,因为这一年产业转移的速度超越了市场的预期,也超越了行业,同行的预期,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新兴产区,怎么看怎么就有问题。就比如以前只有中国只有一个“姚明”式的人物,突然一夜间,“姚明”不但变矮了,反而冒出了许多像“姚明”一样高度的人,这样一个突变,刚开始,大家肯定不习惯,需要时间来适应,我想等大家都看习惯了,一切也都好了,这是有关心态的问题。

  紧跟产业转移,自然就有对佛山“总部基地”的大讨论。归纳起来看,讨论的主要火力点集中在“总部基地”的打造“能不能”与“要不要”两大问题上。

  佛山“总部基地”的提法能不能成功?笔者认为,这种问题意义都不大,这要分长短期来看,‘总部基地“短期肯定看好,长期很难预料。就像一个人总会死的,但具体什么时候死就无法得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但具体能持续多久,这有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总部基地“涉及范畴很广,既有社会问题,又有自然属性,没有一个数学模型让我们像解方程式一样去求解确切答案,其中影响的因素太多了,社会、经济、政策、资源、环保、能源等因素的变数还是很大。就像当年很少人预测到产业格局在07年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裂变一样。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有先知先觉的圣贤,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但绝对是成圣者寥寥,慕圣者众多。

  那佛山究竟要不要做“总部经济”呢?对于很多做企业的人来说,企业家是逐利性的,做企业也不可能做太长远的计划,因为人没有那么伟大,很难看清5年或10年以后的事情,做企业就是边做边实施,边调整的过程。从目前佛山政府打造总部的决心,政策扶持的力度,中国陶瓷城、新中源、东鹏、科达等仍较完整的生产链这些“硬实力”,以及长期以来佛山陶瓷在全国所形成的品牌知名度等“软实力”来看,这都是别的新兴产区短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样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个时候,中国陶瓷城第二期工程奠基,华夏陶瓷城加速规划,瓷海国际的诞生,以及南风马赛克城挂牌。因为从短期来看,佛山“总部基地”的发展还是有基础的,绝对是个金饭碗,至于怎么去吃饭,这才是大家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很多有关佛山“总部基地”的讨论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大家理解“总部基地”是“终身制”,而非“期限制”。“中国瓷都”的称号也从景德镇跑到了潮州,关键是公众的心态问题,不要落下个“好抱着金饭碗去讨饭”的现象。大家要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产物都是有寿命的,但具体说寿命有多长,大概只有算卦先生知道。

  关于产业转移,人们担心的还有污染是否会随产业而转移的问题。从城市公交系统上,笔者得出了这样的感悟,产业区域的适度分散,可以解决城市环境容量过大问题,也可以降低行业的恶性竞争,从大方向来看,是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这就像坐公交一样,坐车人(陶企)太多,相比公交车(市场,资源等)太少,面对“人多车少”,公交车扬长而出,因为负荷太重,拥堵得很,生存更为重要,服务、品牌只是之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