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景德镇陶瓷振兴之路回眸(下篇)

  当翻完2007年的最后一页日历,景德镇陶瓷发展又创下了一个新绩:全市陶瓷产业当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42亿元,陶瓷出口5030万美元。引进内资4.5亿元,均比上年有了大幅增长。其中,上缴税金4324万元,一举创下十年来的新高。

  倘若你不曾在景德镇这座因陶瓷而闻名中外的城市生活过,就不会知道取得这一发展新绩究竟有多难。十年时光一晃而过,景德镇陶瓷人终于以不俗的业绩向世人宣告: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发展已经走出低谷,已经由解困发展走向振兴!

  ——陶瓷工业总产值逐年快速增长。从1995年的6.61亿攀升到2007年42亿元。其中,2004年至2007年全市陶瓷工业增长率分别为17.5%、20.00%、30.08%、31.25%;

  ——陶瓷工业销售收入显著提高。全市陶瓷销售收入从1995年的5.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9亿元。其中,2004年至2007年分别增长44.83%、19.05%、20.00%、30%;

  ——出口创汇增长势头强劲。全市陶瓷出口大幅增长,从1999年的1226万美元猛增到2007年的5030万美元,其中,2005年至2007年市陶瓷工业出口创汇增幅分别为30.47%、73.58%、32.68%。

  景德镇——瓷都,瓷都——景德镇。曾几何时,历经千年窑火洗礼的景德镇为这座山城、为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的江西乃至为中华民族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赢得过了一个又一个殊荣。

  然而,谁又会想到,当历史的脚步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却陷入到一个前所未遇的困境中。众多国有陶瓷企业生产和效益出现严重下滑。在遭遇1996年和1998年两场特大洪水后,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步伐更是举步维艰: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产品质量、档次低;花色、器形单调,变化慢;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能带动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骨干龙头企业;出口量、出口额、单件换汇额较低,出口量逐年萎缩;陶瓷营销理念、市场培育和管理滞后,陶瓷市场秩序紊乱、竞争无序;企业人才十分匮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纷纷东南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陶瓷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精彩纷呈。伴随着高技术陶瓷、工业陶瓷、功能陶瓷、特种陶瓷等新型陶瓷的研制生产,越来越多的国外陶瓷企业已经跻身高利润、高附加值企业的行列。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各大产瓷区的陶瓷发展也是群雄并起,后来居上。他们抓住国家放开陶瓷生产领域、陶瓷生产出口基地重新布局、自身诸多优势等发展机遇,以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为突破口,实现了自身的超常规发展。广东佛山、潮州、福建德化等地陶瓷发展迅猛,外地陶瓷发展态势咄咄逼人。

  景德镇建国、人民、光明、东风、红旗、红星等昔日瓷都人引以为荣的“十大国营瓷厂”风光不再,景德镇陶瓷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转移步入低谷,这是不争的事实:1995年,供应陶瓷企业燃气的市焦化煤气总厂被企业用户拖欠的气费竟然高达8000万元;陶瓷企业欠付原材料款近2亿元;企业停产后,陶瓷企业共欠发工人工资1.2亿元;拖欠职工医疗费用累计数千万元;企业拖欠退休职工生活费最长的达11个月;6000余户陶瓷职工家庭成为特困户。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对陶瓷企业的信贷。从1994年到1997年,部分陶瓷企业职工为就业、工资等民生问题频频上访、集体上访。

  10年后,当我们再来回眸这段历史时.就不难看出当时的陶瓷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阵痛:

  ——资产负债率高。作为国有陶瓷企业的龙头老大,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各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03%,有些瓷厂资产负债率甚至高达200%以上;

  ——家底薄、设备陈旧老化。到1994年底,陶瓷系统固定资产净值只有14319万元,人均仅为4618元。大大低于圈内其他产瓷区8000—12000元的水准;

  ——人员负担重。1997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所属企业单位共有离、退休职工15037人,在职职工有43082人,其中下岗职工21107人,病残、遇养1869人;

  ——社会负担重。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各企业自办了托儿所、保育院、子弟学校、医疗所、食堂、理发室等社会性、服务性部门,非生产性开支很大,让各陶瓷企业不堪重负。

  1995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各企业全年亏损8000万元。90%的国有陶瓷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到1997年11月,陶瓷系统共有13户国有企业、18户集体企业停产,10余户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这样的困境完全表明:企业和职工的生存告急!陶瓷的生存与发展告急!

  如何尽快改变陶瓷发展被动的现状?如何早日重振瓷都雄风?

  陶瓷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陶瓷带给景德镇的不仅是荣耀,而且直接关乎到这座城市的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和大多数百姓的生计。是死抱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旧体制和机制不放,让有名无实的国有陶瓷企业依赖政府的支持求生存?还是直面激烈竞争的市场,着眼长远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彻底破除传统陶瓷生产、营销、管理的旧体制和机制的束缚,走出一条企业得以解困,职工得以生存的发展新路来?

  景德镇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市东风瓷厂等8户困难陶瓷企业两年改革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1997年,全市一鼓作气,又在20户陶瓷企业中推行以租赁特别是中长期租赁为主的改革,将股份合作、个人租赁、承包到人、企业兼并、依法破产、整体出售等多种国有陶瓷企业产权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付诸于实践。通过划小企业的核算单位,陶瓷系统划出490余个实体进行租赁承包,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

  1999年底。借鉴绵阳改革经验,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一场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陶瓷企业也迈开了实现产权转换的步伐。对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市三蕾瓷化有限公司改造成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股份公司。争取国家政策,实施政策性破产在宇宙瓷业有限公司运作。寻找优势企业,由市焦化煤气总厂兼并市陶瓷窑具厂。服从城市发展和支持中央驻景大型企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企业实施总体出让,市石膏模具厂、建筑材料厂和陶瓷机械厂纷纷腾出土地,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众多国有老陶瓷企业更是抓住了景德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实施城市建设大改造的新契机.成功实施了“退城进郊,退城进园”的发展新举措,景德镇陶瓷“以退为进”的改革谱下了发展新篇章。

  地处市人民广场南侧的市东风瓷厂毗邻日显狭小的陶瓷大市场。作为陶瓷系统首批改革试点企业,市东风瓷厂将老厂区土地成功置换。此举既为老企业改制安置职工解决了部分资金,又在高新区工业园新建成了蓝博瓷业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老厂区所在地如今已新建了一个更高档次、更大规模的陶瓷新市场。新建成的蓝博瓷业公司引进日资嘉佳有限公司入驻。市新华瓷厂地处城区中心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相对狭小的空间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破旧的厂房和生产污染又阻碍了城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进程。通过将城区厂房土地的置换,老企业成功改制,老企业原先的地段新建成一个集专业陶瓷大市场和住宅小区为一体的建筑群。结合城区新主干道——浙江路以及城市中心地段改造工程的开发建设。景兴瓷厂、华电公司、艺术瓷厂等陶瓷企业也先后退出城区,景兴瓷厂、艺术瓷厂在高新区陶瓷园新建起凯兴瓷业有限公司和新艺瓷业有限公司。全新的厂房、全新的设备、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成为筑巢引凤的好载体。如今,华风瓷厂引进了鹏飞建陶,红旗瓷厂引进了远景公司,凯兴公司、雕塑瓷厂等企业也引进一批外资企业。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国有陶瓷企业改革攻坚的同时,瓷都本地民营陶瓷迅即跟进,异军突起。由一个个作坊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发展,民营陶瓷家队伍不断壮大,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成为陶瓷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全市陶瓷企业从1997年的141户激增~2007年的2877户。其中,民营企业总数超过2000P,产销规模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今,民营陶瓷经济已涌现出像鹏飞、华弘、佳洋、恩冠等一大批初具规模、颇有效益的陶瓷企业。

  不破不立,以退为进,义无反顾的改革将国有陶瓷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实现了陶瓷生产恢复性增长,缓解了下岗职工就业压力,近万名职工得以重新上岗,5000余名职工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