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佛山陶瓷“总部经济” 把“头脑”留住!

  占国内建筑陶瓷半壁江山的佛山,在鼎盛时期的2007年,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早在六年前,陶瓷总部基地的“骨架”已初见倪端;2007年初,佛山市政府正式把佛山陶瓷行业的优化升级提上议事日程;7月底,中国陶瓷城二期方案“落地”,这成为政府打造佛山陶瓷总部经济的第一个落地项目,佛山市首次把“总部经济”概念提上议程。

  近年,陶瓷企业先后外迁或向外投资扩张,有人忧心:外迁会导致陶瓷行业“空心化”?

  事实上,佛山市政府已在摩拳擦掌,出招应对产业转移,提出了新思路:大力发展陶瓷装备制造业和产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把佛山打造成陶瓷业的“五角大楼”。

  如今,珠三角各城市正掀起发展“总部经济”的热潮,在其它陶瓷产区挑战佛山的霸主地位的形势下,佛山应如何依托成熟的特色陶瓷产业,打造陶瓷产业的“总部经济”,把“头脑”留在佛山?

  在外扩中壮大

  在成本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佛山陶企将投资扩张的视角放在了全国的版图上。2007年以来,湖南岳阳、临湘,江西的萍乡、高安,安徽的淮北,山西的阳泉,辽宁的法库,内蒙古的包头等城市纷纷组团来佛山大力招商。

  而佛山陶瓷企业也纷纷组团出外考察,2007年12月,有全国建陶“航母”之称的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投资24亿元的江西高安陶瓷工业园正式奠基,迈出新明珠布局全国的第一步。之后,新中源、蒙娜丽莎、欧亚、英皇卫浴、金意陶……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投资江西、山东、辽宁、四川,佛山陶瓷产业全国扩张布局程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据佛山陶瓷协会提供的数据,2007年底以来,已有50余家佛山陶瓷企业在全国布局、建厂,签署的投资协议金额总共达到200亿元。

  目前,国内建陶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以至少每年新增100条生产线的速度在增长,佛山陶瓷扩张是必然的。

  佛山陶瓷业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把生产线向外部市场扩张,将产业知识含量高部分留下来,最后,将“躯体”向外伸展,将“头脑”留在佛山,把佛山建设成为中国建陶的技术、工艺的研发、营销、信息服务和会展业的中心,打造真正陶瓷的“总部经济”。

  整装待发

  在国内的陶瓷行业里,佛山算是“南中国产区”。

  准确说,六年前陶瓷总部基地的“骨架”就已经出现了。当年落成的中国陶瓷城和华夏陶瓷城就是“骨架”的载体,两大陶瓷会展依托广交会,为佛山陶瓷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

  在佛山陶瓷企业向外扩产能拓展生存空间之际,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战略也正日益具体化、清晰化。

  谈到“总部经济”的发展阶段,顺德蓝博智业咨询公司首席顾问赵为发认为,国际、国内成功的“总部经济”的范例证明,“总部经济”的发展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制造基地———流通基地———研发基地———资本运作———标准中心。达到“标准中心”的阶段后,产业总部能及时发布资讯、产业走向,牢牢控制产业的价值链。

  佛山陶瓷有上千条生产线、15亿平方米左右的产能、400多亿元的产值,还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其规模和素质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依托强大的行政和城市资源发展“总部经济”不同,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点。

  总部经济发展专家、国务院发展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冯苏宝认为:佛山的产业经济和专业镇非常发达,在发展总部经济中,必须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发展诸如陶瓷总部经济一样的专业性总部经济。

  2007年是佛山陶瓷建设的转角点,瓷海国际——中国佛山陶瓷交易中心、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项目两大总部经济依托工程的启动,佛山陶瓷“总部经济”有了实质性载体。

  在科技创新上,2007年6月,佛山(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动,被视为佛山市促进陶瓷行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步骤。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的“建筑陶瓷创意实验公共平台”的落户,则为佛山陶瓷创意产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

  在研发方面,2007年6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陶瓷研发中心挂牌,该研发中心主要的项目是特种陶瓷,特种陶瓷将也是佛山陶瓷行业提升的重要选项,特种陶瓷工艺路线与建筑陶瓷基本相同,但能源与资源消耗都非常低,产品附加值高。依托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佛山陶瓷研究所(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佛山),佛山陶瓷有强大研发力量,这将助力产业升级。

  另外,佛山的城市品位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去年,禅城区政府投入约100亿重金,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打造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的旅游、文化、居住、商业中心,这也是陶瓷“总部经济”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