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企业外迁的队伍中,有一支在珠三角土生土长起来的生力军———改革开放30年来,他们从学洋企开始,一步一步做到现在“成姓成名”;今天,他们走出去,或许是因为基于自身发展到外拓疆开土,或许因为“家乡”环境变化不得不走……佛山的陶瓷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成名成姓”的珠三角本地企业外迁情况怎样?本报以占世界建陶半壁江山的佛山陶瓷企业为样本,进行了深入采访。
出省觅“郎”
江西高安市的建陶基地,与佛陶外迁“不谋而合”!然而“共赢”的背后,隐藏着佛山市的“难言之隐”。
作为江西省去年初新设立的建筑陶瓷基地,高安市成为佛山外迁陶瓷企业常挂在口上也是脚下常去的地方。
今年3月6日上午9时,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委员会书记徐结强正在办公室查看一张规划图:铁路海上联运的地址选在哪?怎样才能将基地的陶瓷从江西高安运往上海比佛山运往深圳要便宜……显然,对远道而来的羊城晚报记者,他丝毫没有掩饰高安人的雄心:我们盯的就是佛山拳头陶企,也只有这些企业才能享受优惠政策。据称大企业可以低于平均地价的六分之一拿地,而优惠下来的地价高安要求企业用在环保和科技创新上。
高安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郜开佳说得更直白:我们对大企业“迎来送往”,对弱势企业要抬高门槛!据介绍,在高安引进的十多家陶瓷生产企业中,投资在5亿以上的有8家,佛陶占了5家,“新中源”、“新明珠”、“英皇卫浴”、“欧雅”等均在高安布点,而他们带来佛山陶瓷行业的配套企业也在20多家。
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说,佛山陶瓷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在中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争夺江湖霸主地位的实力,从整个珠三角区域看,企业已经成熟了,它具有了扩张的需求。政府只是“顺势而为”。
对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佛陶新政”,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重光的评价是:用行政手段引爆了佛陶外迁扩张的市场规律。而高安市政府相关人士则称,高安的建陶基地的提出,则与佛陶外迁“不谋而合”!
然而,看似三方共赢的背后,却隐藏着佛山市政府的“难言之隐”:对200多家佛山陶瓷企业的升级转移,政府要留下的40多家,目前却在全国各地走马圈地;而100多家中小型企业,因实力限制而举步维艰,而后者恰恰是佛山市政府“新政”的用意所在。
“嫁妆”丰厚
从去年到今年,南庄镇有56家陶瓷企业关闭转移。佛山各级政府不惜重金为中小陶企转移埋单。
今年3月7日上午,记者驱车在佛山市南庄大道上,道两旁各式陶瓷广告牌依然比肩而立,只是广告牌下面的陶瓷企业少了往日的喧嚣和热闹。作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的掌门人———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党委书记张辉明,这天上午正在办公室里看着一张该镇陶瓷企业外迁的规划图:到6月底,南庄镇计划有20家陶企外迁,全年有40家,而这40家无疑都是中小陶瓷企业。
张辉明说,从去年到今年,南庄镇有56家陶瓷企业关闭转移,一个企业按500-600名员工计算,也有近3万人,员工的工资能不能足额发放、迁移企业的债务和去向等等,都要镇和村想办法。
陈先生的工厂在佛山市另一陶瓷产业大镇禅城区石江湾镇,他说,要搬迁谈何容易:陶瓷生产企业一旦投下去,就算“固”在那儿了,大搬迁对他这样的小企业而言,就等于关闭,另建新厂。
佛山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有11家面临同样命运转折的弱小陶企,镇政府和村里于是出钱以5000元/亩在广东恩平,为这些待转移的企业征了6000亩地,作为转移园。
据了解,佛山南海区政府对治理罗村陶瓷产业的投入达1.6亿元;禅城区则以5000万元成立“陶瓷产业整治工作专项资金”,用于补贴、补偿或垫支因陶企关闭、搬迁、转产造成的土地停租、职工欠薪等;南庄镇也已决定拿出1亿元,用于陶瓷产业整治。
显然,佛山各级政府想用丰厚的嫁妆让陶瓷企业的中小企业先行。
“娘家”担忧
佛山陶企外迁的结果是在外省复制了三个佛山的陶瓷产能!佛山人开始担心:巨大产能背后,仅仅是生产车间吗?
在这次佛山陶瓷企业大整治中,佛山市政府不惜重金为中小陶企转移埋单,自动在全国寻找落点的一些佛山大型陶企倒是让政府省心,总之,“生产在外,总部留在佛山”,这一直是佛山人想要的。
早在五年前,第一个到省外拓建的是佛山陶瓷界大腕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他们在四川的夹江办厂,紧接着在东北、中原和南方的江西等地布局,现在,“新中源”在全国扩建的厂房有十多个。
紧随其后的是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有限公司等,先以广东的清远、肇庆等为跳板,再到江西、四川等。短短半年时间,佛山陶企在全国各地征地达3万多亩,相当于再造两个佛山陶瓷基地,大陶企投资形成的产能达500亿元,加上从佛山转出去的100亿元,达600亿元之多。佛山市禅城区经贸局局长胡安泉说:佛山陶企外迁的结果是在外省复制了三个佛山的陶瓷产能!
当东北的法库、东南的高安、西南的夹江等以多项优惠和巨大热情引来佛陶大亨们重金投资时,佛山人开始担心:佛山陶企外迁引爆的巨大产能背后,仅仅是生产车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