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名牌重新复评须严刹 严厉打击不正之风

  经历了2006年的被“叫停”、2007年的被取消,推迟了两年的建陶业中国名牌评选工作,在今年5月初再次吹响申报的号角。6月16日,中国名牌申报进入关键时期,各申报单位的企业数据也在网上进行公示。在建陶行业,这是一块命运多舛的牌子,它的复评正引起陶瓷界人们的普遍关注。

  突出专利要求佛山依旧领先

  此次申报的建筑陶瓷共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争夺最为激烈的室内砖领域,入选要求2007年销售额在8亿元以上,且拥有专利;另一类是室外砖,要求2007年销售额在4亿元以上。与以往不同,此次参评专利技术成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由此可以看出评选的中国名牌更突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悉,名牌产品的评价指标由市场、质量、效益和发展评价四部分组成,并且评价主要考核企业2008年以前三年的业绩。2005年、2006年、2007年的数据分别按0.2、0.3、0.5的权重参与评价。其中,2007年的业绩占考核内容的一半,其各项经济指标,是决定品牌申报成败的关键。

  此外,其它申报条件与往年一样。即申报品牌的注册商标需拥有5年以上的历史,产品一定是市场准入目录产品;可以以总公司名义申报,但必须具体列明;企业在近3年省级以上(含省级)质量检查、环保安全检查中必须合格,未发生质量、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等。

  从目前申报的企业情况来看,此次申报陶瓷品牌绝大部分的品牌年销售额达到或超过8亿元,但也有部分品牌不足8亿元,尤其是四川、山东、福建等地的一些陶瓷品牌,单品牌销售额过8亿的并不多,但不排除一些企业将旗下几个品牌的销售额合并上报的可能。据业内人士估计,如果评选工作进展顺利,今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数量将有望突破2003年10家的数量,佛山陶企在建陶行业中国名牌的占有数量还将处于领先地位。

  名牌造就辉煌注水带来羞耻

  作为世界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在建筑陶瓷行业首届“中国名牌”诞生的2003年,佛山陶企一举获得7个“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占全国建筑陶瓷行业中国名牌总数的58.3%,顿时受到政府、专家、行业人士及消费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三四年来,佛山陶企借势“中国名牌产品”,频频在奥运场馆建设工程中中标,推动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在此带动下,依靠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佛山陶企在国内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增资扩产潮。不可否认,中国名牌成为佛山陶企品牌化进程的催化剂,加速了行业变革。

  然而就在行业发展不断创出新高之时,对于部分陶瓷企业而言,“中国名牌”光环所带来高额利润,让他们怦然心动的同时也失去了方向。于是有些企业不惜花费巨额成本,走关系、弄虚作假,在申报数据当中“注水”,欲以此换取这一顶桂冠。

  按原中国名牌管理办法规定,“中国名牌”这个头衔有效期即复评周期为3年(从今年起中国名牌的复评周期由以往3年改为5年)。2006年,陶瓷行业的“中国名牌”理应进行“换届大选”。正是因为企业申报材料存在“注水”问题,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随即“叫停”建筑陶瓷中国名牌的评选,使得佛山这个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陷入一种巨大的尴尬中。

  2007年8月1日,为了有力打击“注水”作假问题和督促建陶企业理性对待“中国名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宣布,建筑陶瓷不进入“中国名牌”评选之列。这意味着不但新申报的中国名牌产品失去了参评机会,同时原有的7家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也同时失去,顿时引起整个陶瓷行业的轩然大波。对于取消评选资格一时众说纷纭,更有企业纷纷为名牌的丢失扼腕痛心。

  企业缺失诚信?评选程序疏漏?

  然而,2007年9月11日,形势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名推委再次宣布建筑陶瓷等“中国名牌”暂缓评选,原中国名牌产品的标志可以使用到2008年8月底。由此,“中国名牌”在陶瓷业中又“起死回生”。

  祸兮,福所倚。建陶“中国名牌”的危机,最终引起整个建陶行业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和中国

  严禁弄虚作假不准请客送礼

  进行评选机制的改革,最终形成长效有力的评选监管机制是关键。结合往年企业在申报数据当中注“水”较多的现象,今年国家质检总局也明文规定,将统一于6月16日到29日向社会公示初审合格企业的主要申报数据,严禁弄虚作假。对在申报过程中存在伪造数据、伪造证明的企业,严格把关,3年内不得申报中国名牌产品。还特别指出“名牌申报和评价期间,不得组织企业到总局、名推委以及其他机构汇报情况,请客送礼,干扰评选工作”。

  记者就申报的准备工作采访了几个申报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大都表示,评选所要求的条件,企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企业所以申报是企业已具备申报的实力,目前它们都扎扎实实地按要求做好申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