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寒冬”其实冷在渠道

  据一份工业普查统计显示,全国建筑卫生陶瓷企业3214家,相关配套企业119家。而据本报调查,目前陶瓷企业数已达4000多家,陶瓷品牌数量已超过6000个,陶瓷产品市场流通年产值5000多亿元;年产值过10亿元的陶瓷企业也从先前的不到10家,发展到现在的数十家,形成了一批以新中源、新明珠、东鹏、斯米克、诺贝尔等品牌为龙头,以外墙砖、仿古砖、抛光砖、卫生陶瓷领域的行业单品新秀为辅,多层次、多结构、陶瓷品牌及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的行业品牌格局。陶瓷企业产品也从先前的国外引进、模拟,开始向改进和自主创新阶段发展;经营模式也从原先单一的坐商、批发代理走向行商,主动开拓区域市场,从而建立企业销售网络,通过渠道资源的争夺控制终端,旗舰店、思想馆等开始强势崛起;企业竞争也从单一的产品、价格竞争向品牌、资本及整体实力竞争阶段过渡,在陶瓷产业大转移形势下,新一轮市场整合已经开始。 瓷产业是转移更是扩张

  随着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新的产业格局已经逐渐成型,我国陶瓷行业自今年上半年开始从广东时代进入了多省并进时代。据兴邦产业传媒机构经过半年多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陶瓷制造企业内外销总数共4000家左右。广东企业数约2000家,其中佛山500家,潮州1200家,广东清远等其他地市300家;福建约500家,主要集中在泉州和晋江地区;长三角约50 家,代表性企业有诺贝尔及上海斯米克;山东约500 家,主要集中在淄博地区;河北约100 家,其中唐山惠达为代表性企业;四川约100家,江西约200 家;内陆其它省份约500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佛山陶企转移,产销分离已经成为趋势,佛山生产企业虽然只有300多家,但佛山各大陶瓷城,包括沙岗地区的门店、展示厅或营销中心,总数已经超过3000家。

  有行业人士分析,虽然表面上看陶瓷企业只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事实上在转移过程中,也是陶瓷产业产能扩张和升级的重要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3月到今年上半年,佛山陶瓷企业转移涉及总投资超过250亿元、新规划总占地面积接近4万亩,设计生产线就新增350多条。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早在2000年新中源2.5亿元投资夹江,形成3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后就已经开始了。2002年东鹏进军淄博,2003年福建陶企进军肇庆大建生产线,辽宁法库则在3年内建成了100多条生产线,2007年江西又掀起了扩建高峰,特地、斯米克、新中源、新明珠等不断斥资建厂,企业产能得到急速膨胀,新中源、新明珠在这一轮扩建中,单单墙地砖生产能力就已超过1亿平方米,而全国建陶产品的产能保守估计都已经超过50亿平方米。至今年7月,高安市已承接陶瓷及配套企业49家,合同引资110.31亿元,拟建生产线150多条,其中14条生产线已点火投产,这都为陶瓷产能的提升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陶瓷企业面临渠道瓶颈

  近年来,新中源、新明珠、唯美、东鹏以及行业内一批优秀品牌企业不断大手笔投入广告和策划活动,金意陶和蒙娜丽莎还借奥运进行体育营销,这一切都为致力大众品牌建设,期望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指定购买率;此外,各大品牌还致力于家装渠道建设,但家装公司、设计师稳定的销售渠道还没有真正形成。佛山陶瓷企业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完成经销商群体的整合,真正的品牌塑造和渠道建设还有待时日。

  不仅企业如此,销售渠道的商家网点建设同样不容乐观。在本报近期进行的“中国一线城市陶瓷经销商500强”调查中,现提名500强经销商中单品牌经营的只有47.1%,其他的为多品牌经营,代理3个品牌以上的商家接近30%,有的甚至代理7、8个品牌。从这一组数字中,不难看出,品牌企业对于优质商家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不仅如此,在这一批优质商家中,虽然不乏销售网点上百的商家,但究竟是少数,商家平均网点只有14个,很明显,这样的网点,很难满足陶瓷企业对于地市市场的销售需求。此外,一些厂商盲目追求大店,反而忽略了渠道布局的合理性,投入与产出并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