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妨给陶业活动设置一些门槛

  时下,陶瓷行业里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博览会及评选活动如火如荼,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泛滥之势。前几天看过外地一个行业媒体搞的“百人评选”,据说是首次没有官方参与的、最客观公正的评选。既然是行业内评选,可为何业内都不知道,最搞笑的是一些行业知名人士知道自己“榜上有名”才知道这么一回事了。我们不去查探举办方的动机,也姑且不去评论其有多大意义,单说缺少行业协会的参与,其可信度就不言而喻。这也正说明这类形式的东西过多过滥。纵观这些会展、活动大多围绕建材行业的横向或纵向来做文章,以陶瓷产品和陶瓷行业为集合点,如展览会以建材工业展、陶瓷展览、工业设备展等等的名义,其次是冠名某某评选、论坛、高峰等等。主办方的宗旨是为了繁荣一方经济,承办单位是计算理论上的参展费,参加方却无一例外是为了宣传自己。从级别来看,举办这些展会、活动的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政府机构或行业组织,也不乏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展览公司等。

  当然,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些展会、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为了繁荣和提升陶瓷行业,促进行业内人士的交流,推广产品和科技,让更多的人知晓行业的动态,为生产和销售牵线搭桥。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达到初衷和目的。笔者就曾听说过,某某陶瓷博览会为了让会场坐满,表现规模宏大、气氛热烈而不得不去请学生来现场。据了解,有一些展览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展位稀稀拉拉,除第一天来看热闹的人多点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参展商多过客人,企业能收到多大效果只有天知地知了。

  事实上,企业不是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相反他们是很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把自己的产品宣传、推广出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是,组织者是功利第一还是社会意义第一,是头脑一时发热还是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认证,是算计企业的钱袋还是让企业的钱袋先装满再装满自己的钱袋呢。这是一个分水岭。只有后者才会着眼于整个行业,才是真心实意去为企业的发展着想,他们举办这些活动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最有可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笔者设想,举办这些展会和活动应该设置门槛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组织者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二是必须名正言顺,既要有当地或更高级别的行业组织或政府部门参与;三是内容要丰富,范围要精要集中;四是时间固定(比如一年一届),有品牌效应,要考虑时间和区域的问题即从近期或别的地区看有没有举办类似的展会或活动等综合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为行业捧出一道丰盛的大餐,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笔者在此温馨提醒应慎、应缓举办诸如此类的活动,做到宁缺勿滥,别再折腾企业和自个了,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搞好生产和销售了,并不妨换个方式去帮助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和企业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