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企业第二波“外迁潮”要来?

  日前召开的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整治暨2010年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会议提出,将采取包括限时关停治理陶瓷生产污染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而前天的省委省政府常务会议指出,要切实推进优化布局,打造全球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陶瓷行业升级改造再次成为热点,而这被业内认为可能会引发第二波的陶企“外迁”。

  经历第一次外迁潮的佛山,陶瓷制造厂由400多个剧减至50个;第二波外迁如若来袭,佛山或许将成为一个“陶瓷空壳”,推行陶瓷业的“佛山标准”,则被专家们认为是维护佛山“陶都”骄傲的必由之路。

  新方案会影响陶瓷行业

  近日,佛山市环保局新出台了《佛山市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对部分陶瓷企业的调整整治。“新方案的下发在客观上确实会对陶瓷产业产生影响,不一定体现在调整污染物排放门槛上,而是在保障亚运会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手段调控。” 佛山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引发第二波的陶瓷企业外迁的诱因。”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记者,陶瓷生产企业在佛山生存的成本增加,“离开”成为了企业的选择,而河源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则是多数佛山陶企的目的地。

  昔日“陶都”只余50家陶企

  “严格说来,陶瓷生产企业的外迁对于佛山陶瓷来说,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蓝卫兵如此总结。“生产线搬走后,厂房并没有废弃,而是被改造成为了加工线。”蓝卫兵告诉记者,外迁的陶企将生产的瓷砖又送回了佛山的生产线进行深加工,加工后便打上了“佛山制造”的标志。因此,佛山陶瓷的产量不减反增。

  根据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统计,自2007年开始“外迁潮”以来,拥有超过400家陶企的佛山,至今已有九成迁出,只余下50家陶瓷生产企业。

  没有制造业“陶都”只是空壳

  “如果没有制造业,所谓的‘陶都’只会是一个空壳。”曾任《陶城报》总编辑的行业专家张永农对此说:“因为展厅、销售别的地方也一样能做,生产是陶瓷产业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

  佛山市政府在高明建的面积为3700多亩的陶瓷示范园已经开始招商,然而行业对于示范园并不热情。

  “我们在佛山烧的是天然气,别的城市烧的是煤气,仅这一项的成本,他们大概只有我们的1/3,我们的产品完全没有价格优势了。”一位陶瓷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行业支招:输出“佛山标准”

  “陶瓷生产逐步外迁难以阻止,而输出陶瓷的‘佛山标准’是解决陶企外迁后佛山维持“陶都”骄傲的最好办法。”蓝卫兵称,“佛山标准”就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在业内具有话语权的几家本地企业,在目前内地已有的标准基础上,结合佛山生产的陶瓷在吸水率、规整度方面提出更高的质量标准体系。“无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的陶瓷,要经过这个标准化体系的检验才能烙上‘佛山制造’,这些产品都将成为佛山陶瓷品牌的载体,就像小家电业的‘飞利浦’一样。”

  “佛山的陶瓷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能否保住这张名片,在陶瓷行业未来的升级调整中,是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一大考验。”蓝卫兵说。

  专家点评:产业阵痛在所难免

  佛山科技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江学顶博士表示,目前留在佛山的陶企其实大部分已经做到了清洁生产,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偷排和环保不达标现象。江学顶称,这部分企业的消亡不见得是对佛山陶瓷产业的损害。陶瓷产业要做到清洁生产并不困难,“也许因此会减少一点成本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这个产业的升级是有好处的。总之,为避免‘长痛’,暂时的‘短痛’在所难免。”

  佛山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启超指出:“生产企业肯定不能完全迁走。成本高就需要政府现阶段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他表示,佛山陶瓷要抓紧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从价格上根本地冲抵成本压力,才算实现产业的真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