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陶瓷:产品转型 从市场定位开始

  危机,是“危”与“机”的并存体。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种辨证的经济运动规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个消费型的社会即将来到中国人民的身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必然趋势之一。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显而易见的一种趋势。德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洛文塔尔通过对战后美国通俗杂志所作的考察中发现,当时美国的传记文学作品已经由塑造“生产偶像”转而以塑造“消费偶像”为主流和时尚。“生产偶像”是那些给予型的人物,比如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劳作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和观念。“消费偶像”是那些索取型的人物,主要为活跃于体育界、娱乐界的各种角色,从体育明星到电影明星,再到流行歌星、电视台主持人,等等。

  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这类现象,与美国战前与战后的这种文化景况何其相似。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政治的越来越清明和宽松,西方文化和港台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大陆并包装塑造了一代接一代的消费偶像。林林总总的各类明星们的私生活模式成为许多人的“理想生活”蓝本,进而催生了相应的消费模型和生活价值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其次,当前经济政策为消费型社会的形成装上了“强引擎”。自金融危机以降,在中国各类媒体上时常能够看到“拉动内需”、“保增长”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尽管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许多,但是,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即这轮国际金融危机是由高度发达的消费型社会的经济危机引发的。在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的核心在于制造,在于加工。因此,当以美国为首的消费型社会发生经济危机时,中国的制造业也被人悲观地称为“夕阳产业”。至于中国的制造业是否真的步入末路,自有人去研究。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的“拉动内需”政策,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中国要成功“拉动内需”,催动产业升级,必须是制造(加工)和消费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历程。在政府不余遗力的“拉动内需”的措施下,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消费型社会的种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中国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转移并非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带来,而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变化趋势。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无非是促使这种趋势提前得到合法认可的契机和动能之一。

  常言说:船大难调头,但好调头的小船却经不起大风大浪。企业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当金融危机降临时再急于转型是一种被动而冒进的行为。早在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浙窑总策划司文阁就在思考企业转型的问题。从事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设计近20年,精通收藏的他,在当时就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在他看来,单纯的生产型经济撑不起中国这座巨厦,发展智慧型经济将为中国带来新的春天,而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与人居发展中永恒的课题,但作为经营这些事务的企业,所面临的将是越来越残酷的竞争。因此,在提升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在城市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强做大做优的同时,他也开始着眼于企业的转型和对新兴产业的探索。经过将近8年的探索和实践,他坚定地选择了被冷落了艺术性和品位的华夏民族的国粹:陶艺。2008年9月,由他担任总策划的浙窑国际陶艺创意园——浙窑陶艺公园正式在京杭大运河畔闪亮登场。由此揭开了杭州创意产业经济和浙江陶瓷文化的新的历史篇章。2008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的《杭州市2008—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分类及发展导向》里,陶瓷制品制造首次出现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目录中。

  众所皆知,中国是个陶瓷名国与大国,但时至今日,中国的陶瓷日用器发展水平却与陶瓷名国、陶瓷大国的美誉相去甚远。民众普遍对陶瓷艺术缺乏重视,不注重陶瓷日用器的品位。只要是碗,就可拿来吃饭;随便一个杯子都可以用来喝茶……等等,诸如此类不注重品位与个性化追求的景况数见不鲜。人们一方面以炎黄子孙为荣,一方面却对国粹如此不关注,这无疑是让人无法不感到悲伤的事。

  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态转型的“提前料”和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浙窑人将他们要研创的艺术品定位在“瓷陶日用器”范围内。

  司文阁说:“企业转型或者说扩大经营范围,产业的选择和选择了产业之后的产品定位都非常重要。我们之所以选择瓷陶日用器作为浙窑国际陶艺创意园的核心作品和产业,除了对未来消费型社会的认识,还在于瓷陶日用器消费是文化消费和物质消费的完美结合体。在小康生活水准之上,人们在必需的物质开支之外,很大一部分支出是用于文化消费,也可以叫作精神消费。优秀的具有文化气息、艺术质地和个性化特征的瓷陶日用器,在文化消费层面至少包含三种文化消费,即视觉文化消费、触觉文化消费和历史人文文化消费;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下来,陶瓷器皿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文化消费带动意义的生产和交流,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带动物质的生产和交流。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性价比高,附加值过硬且深具升值空间的陶瓷日用器艺术品。我们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能够与幸福感和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生态,并通过这种产业生态为全社会提供一种消费的文化模型和物质载体。”

  人不仅是一种经济动物,更是一种文化动物,是文化的实践者。依托中国美院陶艺系强大的创意资源,浙窑国际陶艺创意园立足当代,追求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当代陶瓷日用器皿的创意风格。浙窑人以“宏扬国粹,提升国人生活品质”为信念,进一步将产业内涵分解为“陶瓷作品研创”、“陶瓷文化传播”、“陶瓷产业优化”。陶瓷作品研创,包括创作具有先锋性和当代特色的学院派陶瓷作品,杭州地域文化特色陶瓷纪念品,企业特色文化陶瓷礼品等。陶瓷文化传播,包括组建陶艺国际交创中心、开办陶瓷艺术品展示展览活动,陶艺培训班、美术综合高研班,建立浙江古陶陈列馆,发展瓷陶动手游及运河创意文化产业园旅游项目等。陶瓷产业优化,包括研发、制造、销售高品质的人们生活用器、赏器,提升用器品质、提升生活品质,拉动内需、扩大外需等策略。概括起来为研创当代高品质陶瓷作品,开设艺术培训,发展特色旅游,举办陶艺会展活动四个产业结构体系。并通过这种拓展产业纵深的措施,扩大产业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