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业“内外并举”渡难关

  陶瓷业为德化第一支柱产业,关系着近三分之二德化人的生计。面临陶瓷出口严重受阻,德化县政府正在与企业全面展开互动运作,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一边练内功一边降成本,一同渡过眼下的难关。

  内功:财政垫资200多万

  企业省下1687万

  “用不同的发热段来发热,这样一条隧道窑一天就能为企业节省3000多元。”去年下半年以来,儒苑礼瓷董事长徐添福总是乐此不疲地向客人讲解他的“杰作”:我省首条全自动电热高温隧道窑。

  德化上千家陶瓷企业所用燃料先后经历过木柴、柴油、天然气三个阶段。儒苑礼瓷也曾投资百万元改造窑炉,从烧柴油改为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但2007年下半年开始,天然气价格一路攀升,徐添福被迫再次酝酿技改,试图用电取代天然气。然而,资金短缺却成了技改“拦路虎”。正在这关口,县政府的现场办公会开进了儒苑礼瓷,当即敲定拨出数十万资金联手搞研发,从而加速了这条全自动电热高温隧道窑的“横空问世”。

  眼下,徐添福又在设计节能25%的双孔双向装置窑炉。“预计投资要200多万,其中政府出100万。”徐添福告诉记者,正是财政的支持,让他信心十足。

  记者获悉,去年德化县财政局拨款200多万元支持高温电热隧道窑、电热高温双孔隧道窑研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今,全县已新建或改造电热隧道窑35条,为企业节约成本1687万元。

  为应对出口缩水,德化陶瓷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重视发展日用瓷。“兑现陶瓷泥料专业化加工的奖励政策,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购买生产设备给予12%的补贴。”在前不久的全县企业工作会上,县长李辉跃的讲话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

  根据预算,今年德化将安排财政科技经费947万,陶瓷业分得最大“蛋糕”。企业忙技改创新,政府主动分担投入,政企良好互动氛围悄然形成。正是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夜光陶瓷、能量陶瓷、中温窑变釉等附加值高、节能的新产品才相继出现在德化。

  外联:官员四处跑腿

  扣开两扇大门

  5次赴财政部、多次到厦门海关争取政策调整,8场大规模的陶瓷企业座谈会,带领企业“走出去”参加10多场知名展览……采访中,“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发建一口气给记者列出一组实实在在的数字。他说,越是在困难时,越要为企业多“跑腿”,多办事。

  刚从县里“赴港家庭用品展座谈会”回来,陈仁海就马不停蹄地忙了起来。作为在当地规模偏小的企业——辛默楼陶瓷研究所的负责人,陈仁海对于参展有自己的看法:“企业参展先要自己垫钱,压力挺大的。”

  记者了解到,全球排名第四位的香港家庭用品展将于4月20日举行,德化县将拿出300万元,组织80家陶瓷企业赴港集体亮相。为扩大德化陶瓷在香港的影响力,还临时决定增加“精品馆”,首次大规模展示20名大师的杰作,并联合主办方专门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外销市场知道陶瓷大师的不多,此举就是要扩大德化陶瓷产区的知名度,充分展示陶瓷产区文化的生命力。”黄发建如是说。

  在德化外经局今年外出参展计划安排表中,法兰克福国际礼品博览会、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等知名展会的名单赫然在目。据介绍,今年该局还要争取到阿联酋迪拜举办德化名瓷展销会,引导企业深挖市场“盲点”,进军中东新兴市场。

  “跑腿”单靠一条腿还不行,重视开拓国内市场,是德化陶瓷界释放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信号。正是基于此,2007年11月中旬首家“中国瓷都·德化”富贵红厦门营销中心在鹭岛落地,接着在大中城市设立陶瓷营销中心的设想付诸实施。一种统一规划、统一装修、统一授牌,政府、厂家、商家“三赢”的陶瓷销售模式迅速在国内大中城市蹿红。仅去年,德化就新设异地陶瓷产品营销中心9家,目前总数已达到35家。据介绍,今年该县还将争取新设瓷雕专卖店10家,进而扩大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跑腿”,跑出看得见的实惠。德化外经部门积极向上争取,使复活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节日用陶瓷饰品重新归类,退税率由5%提高到13%,企业受益1.6亿元。去年,全县陶瓷企业办理出口货物退(免、抵)税4898万元。各类企业出国(境)参展、创名牌,从政府口袋里“挖”出补贴、奖励资金达到7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