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大佛山陶瓷砖私抛厂红火依旧

  在陶瓷行业,私抛厂红火已不是什么新闻,虽然怪得跟“人咬狗”差不了多少,但因为时间久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早在两三年前,私抛厂刚绽露头角,就堪称其兴也勃。几年下来,整个大佛山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私抛厂,而且生意都做的有模有样。甚至,在去年建陶行业遭遇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低迷的双重打击,许多知名品牌都面临困局,而私抛厂却一片红火,竟出现品牌厂卖砖坯给私抛厂的现象。双方都仿佛是皆大欢喜的样子,把一个市场经济中的悖论问题,竟然搞得像符合逻辑。

  这应该也是中国特色外加建陶行业特色的东西,据笔者不太宽阔的视野中,尚未发现国外、国内的其它行业有类似现象。

  恕笔者直言,关于私抛厂笔者还处于道听途说状态,至今未曾亲身接触私抛厂,了解其真实的内部运营。以笔者狭义的、不成熟的理解,所谓私抛厂,无非就是自己没有生产线,只买几条抛光线、几台磨边机,然后从别的企业买来砖坯,进行最后的刨光、切割、磨边工序,再销售出去的厂家。显然,他虽然从生产厂家拿货,但绝对算不上经销商,因为他不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而是把产品卖给经销商。如果往前跨一步理解,私抛厂更像贴牌商,自己没有生产线,指定生产商按要求给自己生产加工产品。这和建陶行业内的贴牌的品牌惟一不同的是,私抛厂多了最后的刨和磨的工序。

  按照市场的专业分工,生产商与销售商分工合作是非常合理正常的,只要是成年人,基本上都知道世界上很多知名品牌自己并没生产工厂,都是找生产商来为自己贴牌加工。众所周知的是,贴牌者都有品牌附加值,哪怕是刚开始经营的品牌,其产品售价定位也一般会高出生产厂家自己卖出的产品。即,贴牌过程是一个增值过程。就像中国的很多产品,以自己的品牌卖出去比较便宜,但是一旦贴上国外知名品牌的牌子,售价就高出几倍,这就是增值。一般情况下,如果贴牌过程不能实现有效的增值,贴牌商就没有支撑自己生存的利润空间,并且也没有能力和生产商直接推向市场的产品形成竞争。当然,贴牌商的品牌影响力非常大,远远高过生产商的品牌影响力除外。但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贴牌商是绝不会不实现产品增值的。

  非常有意思,也令人费解的是,私抛厂没有强大的品牌影力,只能算是非常弱小的杂牌,其除了产品价格比较低,拼产品性价比外,在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那么它凭什么本事去大厂那里贴牌生产?要知道其贴牌的过程是没有增值的过程,甚至是减值的过程,因为其产品售价是比那些大厂的产品售价低不少。那么维持其生产的利润空间来自哪里,其性价比是如何打造的?这不相当于国内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品牌,自己没有生产线,跑去让通用或者本田公司给它贴牌,然后再投放到市场,售价比通用和本田的车便宜,还卖的很火,赚了很多利润。

  这事可能吗?谁也觉得不可能,因为这有点悖论。但这事就发生在建陶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