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是以作品的艺术含量,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这很可笑。”乔生认为各类“大师”评选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陶艺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他认为陶艺市场也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但事实上却是,拥有“大师”光环的艺术家,其市场竞争能力被政府部门人为抬高,扰乱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市场。”
很多企业家不懂艺术,因此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选购艺术品?但他们又有购买艺术品的需要,那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只好购买那些美协协会会长、“某某艺术大师”的作品,因为他们感觉买这些人的作品准没错.再怎么说对方也是艺术团体的头、或脑袋上顶着个大师的光环不是?
稍微懂行的职业收藏家就不会上这个当,艺术修养较高的他们,根本不会选购那些毫无艺术含量的作品。因此托起“大师”作品市场的人,是那些企业家和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这些人将那些“垃圾”艺术品买去,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去办“大事”。6月21日晚6时,著名书法家张瑞龄摇着纸扇,用颇为不满的语气数落着中国艺术市场这一奇特现象。
假如可以成为“大师”
第五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的开展,迅速触动了不少人那很敏感的冲经。就连一位参与申报省大师的女陶艺家也笑称,景德镇符合大师申报条件的陶艺家,对于“大师”荣誉称号的申报热情,比如今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还积极。谈到陶艺家争先恐后地赶去申报大师头衔的原因,这位女陶艺家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在找工作时,大专生不如本科生吃香,而本科生又不如硕士生受欢迎。”
她认为自己的省高工职称就是“本科”学历,如果能成为“大师”的话,就会立即成为受到市场追捧的“研究生,’。
乔生则利用一组数据说明“大师”申报热的原因:如果将陶瓷作品以“件”为单位计价,省高工职称艺术家的陶瓷作品,市场价为10至30元/件;如果作者是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那作品价格可以卖到50至100元/件;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陶瓷作品,至少是以100元/件的价格起步,听说最高可卖到1000元件。
某些“大师”在获取丰厚利益回报、长期沉浸在无数的鲜花与掌声中后,也开始无法正视自己的位置。日前有位平面媒体同行在约请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专访时,对方起初答应了我那位同行的要求,并建议采访就在他的家中进行。从未接触过这位“大师”的同行,便小自翼翼地询问对方的住址所在。
“你不知道我家住哪?”那位“大师”显然感到很意外,于是他立即取消采访约定,称近期“很忙,没有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遭遇拒绝的同行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个‘大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他的住处吗?”
看不懂的陶艺市场
不少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巨大的商业利益是“大师”申报热的直接推手。“只要戴上了‘大师’的帽子,作品价格就能冲到天上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称部分“外行”消费者,购买陶瓷作品“只看‘帽子’,不看东西”。张瑞玲并未对景德镇陶艺市场进行评判,却谈到国内艺术市场的某些弊病。
“目前中国的艺术(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期)。”6月21日晚,在位于市莲社路某餐厅用膳的张瑞龄语出惊人,他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少美协、画协等艺术团体,其负责人都由某些政府部门指派。而那些顶着“会长”、“理事长”光环的负责人,随便在陶瓷杯子上涂上几笔,就敢以数万元的价格叫卖。如果将那杯子上的作者名字抹去,那玩意根本就不会有人购买。
目前正从事陶瓷经营业务的乔生,也表示如果具有艺术鉴赏眼光的文化商人,准备到景德镇开拓陶艺市场的话,往往会“看不懂”这个市场。因为许多购买淘瓷作品的人,本身并不具备艺术品鉴赏能力,为此他们购买陶瓷作品,就如同周国祯所说,按“帽子”的大小来判断作品的价格。
这就导致有些艺术功底相当深厚的中青年艺术家,其精心绘制的陶瓷作品乏人问津;而部分艺术造诣远逊于他们的“大师”,随意涂抹的作品却十分畅销,而且还能卖出令行家难以理解的高价。
“消费者不是以作品的艺术含量,而是以荣誉称号去判断作品的价值,这很可笑。”乔生认为各类“大师”评选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陶艺市场出现不公平竞争。他认为陶艺市场也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竞争。但事实上却是,拥有“大师”光环的艺术家,其市场竞争能力被政府部门人为抬高,扰乱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品市场。
乔生并不对“大师”群体本身存在任何偏见,这从他对赖德全等工艺美术大师的褒奖便可看出。就在他所工作的图片社及陶瓷艺术中心大厅里,墙壁上还悬挂着两幅瓷板肖像作品,分别画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和李菊生。“这都是我亲自动手画的。”乔生说。
“大师时代”还将持续多久
难道景德镇为数众多的陶艺家里,只有“大师”的作品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吗?未必!
人间瓷画陶瓷有限公司罗英桂多年前就远赴泰国,从事陶瓷工艺品销售及文化传播工作,近两年开始转战国内艺术品市场。6月21晚7时13分,她宴请河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豫明,在席间讨论国内的陶艺家,称“3至5年内,拍卖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价值高达亿元的陶瓷作品,而它就将出自于景德镇陶艺家之手”。
罗英桂认为,目前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最值得投资的有两种:一是出自于“大师”之手的陶瓷作品,二是由中青年艺术家精心创作、作品艺术含量高的陶瓷精品。她透露不少具有专业眼光的艺术品收藏家,在对从民间产生的“大师”,与来自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高专等“学院派”艺术家之间进行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选购后者的陶瓷作品。
“学院派的陶瓷作品,通常艺术性更强。”罗英桂称很多专业收藏家,都认为部分“大师”的陶瓷作品,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匠气”,“毕竟景德镇是一个延续千年的瓷业城市,传承的同时难免受到当年作坊化生产的余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技艺,就像王豫明于21日晚,在与当地中青年陶艺家的交流中,就认为包括釉料的配置、器型设计、画面构图等在内的传统陶瓷技法,“都是历代陶瓷工匠们,经过了千百年的研究与改良之后,才形成的完美无缺的艺术存在。”
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罗英桂就曾接待过两名国内小有名气的艺术品收藏家,他们再把拥有诸多“大师”作品专卖店的莲社北路,逛了个遍后抛出一句:“之类怎么没有一件可以入眼的陶瓷作品?”罗英桂认为随着国内艺术品吃长对于鉴赏知识的普及及提高,只有真正具备艺术生命力、有品位的陶瓷作品,才会得到市场的欢迎。
“可以说1990年至2010年的景德镇,是属于大师们的时代。”罗英桂称2010年之后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品市场则“很难说”。
此前罗英桂所提到、可能会在5年内出现的“价值过亿”的陶瓷作品,应该是艺术与陶瓷制作工艺技术达到完美结合的产物,可未必是出自于“大师”之手。
“大师”正在被蔑视?
乔生可以理解那两名收藏家,为什么看不上‘‘大师”的作品。前不久景德镇的“大师”们,就与国内某些知名美术院校的教授发生激烈争论,起因就是后者认为我们的“大师”正“陷入到一种对技巧、技艺的盲目追求和迷恋”,“相当多的一部分缺乏艺术文化修养”。
“外面(景德镇以外的国内城市)的艺术家,相当一部分人都看不起景德镇的‘大师’。”乔生称由于部分“大师”的作品品种单一、不断复制前人的艺术成果、作品内涵苍白,导致他们被国内艺术界所鄙视。乔生称作为一个景德镇人,自然要对这种鄙视奋起反击,但同时还要“关起门来反思”才对,否则“最后的结局会很麻烦,’。
周国祯在谈到“大师”时,谈到了这样一件事:6月12日至13日,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了2009第二届中国三宝国际当代版画艺术作品暨研讨会,邀请了100多位国内外的著名艺术家参加,该研讨会因其展出的版画作品艺术水平高、参与人士均为“艺术界大腕”,而被多家媒体追踪报道。可研讨会上却没见几个出身子民间的“大师”,赶到会场与这些艺术家们交流。
“‘大师’帽子的终身制,让他们不再有学习的欲望。”周国祯这样说道。
可也有“学院派”出身的青年艺术家,对“大师”表示了尊重。24岁的余玲玲毕业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从2008年10月开始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工作,她认为景德镇的“大师”与“学院派”的艺术家,都是在做各自的市场,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两者其实可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共存。
余玲玲认为追求作品创意与个性的“学院派”青年艺术家,如果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传统陶瓷艺术;而“大师”门也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乐于了解青年艺术家们的创意思想时,“双方就可以互相交融、互为依托,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就可以像个大家庭一样和谐地向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