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大师”评选时代 “大师”评选的是与非

  “27岁的何昱见是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届雕塑与陶艺研究生,他也认为“大师”有助于提升景德镇的文化现象。可各种大师评选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评选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评选没有得到艺术界认可、且规定详细而明晰的标准;诸如景德镇的“大师”似乎到了有点“滥”的程度。”

  从1979年8月,王锡良成为景德镇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第一人。而截至2006年12月,小小的景德镇。已拥有23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此过程中,还出现了包括汪桂英、熊汉中在内的9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第五届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已于6月22日开始正式启动,此前通过评选活动,景德镇市有73人被授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其中有23人已晋升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2009年2月6日,26名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诞生。

  如此之多的“大师”。聚集在城区人口仅44万的景德镇,以至于成为不少镇巴佬炫耀的资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师的城市。”可有人却用略显刻薄的语言指出,景德镇是一座“大师横行”的城市,目前景德镇正处于一个旁人难以理解的“评选时代”。

  评选有助于挖掘人才

  6月22日下午3时23分,市人事局专家管理科一位年轻的女科员,再次提起了铃声响个不停的座机。不出她所料,又是一个咨询关于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细节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询问,能否不提供作品获奖证书等申报材料的原件。

  “为了证明您所提供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原件必须提供。”女科员建议对方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奖及业绩成果证明,“这样您当选的可能性会更大。”此次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市人事局、市发改委共同负责对本地区申报人员参加评审的资格条件、材料原件进行审核。

  申报人员所提交的相关材料。通过审核之后,还要分别在市人才人事网和市发改委网站进行公示,确认申报人员符合申报条件之后,再由市评审力在《第五届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表》填写审核意见、加盖审核单位公章,正式保送至省评审办。

  市评审办小组主任由市人事局局长胡建平担任,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任副主任。

  “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发改委的文件精神,这次评选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工艺美术人员的创造热情。”市人事局副局长徐宏生认为省大师的评选活动,将有利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弘扬,这到挖掘陶瓷艺术人才、推动景德镇陶瓷事业发展的目的。

  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开始的第一天上午,市人事局就接待了10多位申报者。其中有位70多岁的陶瓷老艺人,抱着一大撰获奖证书要求申报省大师称号,可由于其所获奖项均从市级比赛中取得,并不符合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申报条件。

  据胡建平介绍,其实这次申报工作已放宽了准入门槛,尤其是对于从事陶瓷类工艺美术专业创作满30年的老艺人,评选标准更是适当放松。如果那位老艺人在江西省政府主办的工艺美术类大赛或全国工艺美术专业类比赛中,获得一次三等奖(铜奖)以上奖项,或在全省工艺美术专业类比赛中获得二次三等奖(铜奖)以上奖项,便可满足申报资格。

  上一届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景德镇地区约有100人进行了申报。而这一届的评选工作,据业内人士估计,申报人数有可能突破300人。

  艺术家的选择

  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消息,再次让景德镇陶艺界兴起了波澜,不少人急忙行动起来,想方设法要弄一张“货真价实”的获奖证明。以画仿古瓷而在圈内小有名气的余风田对此表示理解:“只要被评上了大师,作品的价格立马就可以翻番。”

  余风田曾是三宝地区的“明星画手”,他所绘制的仿古瓷,无论在构图、线条以及技法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他在无意中得知,老板将余风田画好的瓷器,送到位于偏僻处的小柴窑烧制,然后当成“出上文物,卖给外地人。担心为此承担法律责任的余风田,在知道真相的第二天就辞职走人。

  面对国内艺术界,关于景德镇陶艺家热衷于大师评选活动的非议,余风田称“至少我们自己要支持那些属于我们的大师。”他认为如果不是这些大师作为“城市名片”,作为中国陶艺界顶尖人物的象征意义,苦苦支撑着景德镇这早已不能靠市场份额来说话的城市,这座千年老镇的“瓷都”招牌,早就在2004年被别人给摘了去。

  不甘沦为贩假帮凶的余风田,目前正拜在某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门下,潜心研究陶瓷创作技法。他透露自己的姐夫,一位取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资格的陶艺家,正准备申报这次的省工艺美术大师。“‘大师’称号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他的作品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

  27岁的何显见是景德镇陶瓷学院08届雕塑与陶艺研究生,他也认为“大师”有助于提升景德镇的文化形象。可各种大师评选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评选没有得到艺术界认可、且规定详细而明晰的标准;诸如景德镇的“大师”似乎多到了有点“滥”的程度。

  “艺术不需要头衔。”何显见将这作为他就算符合参评标准、也不会参与大师评选的理由。曾在北京798艺术区呆过3年的何显见,坦承自己不是那种不注重名利的清高人士,但他认为艺术家让作品升值的方法,并非只有成为“大师”这一条路可走。

  与外界一些用词尖酸的艺术评论家不同,何显见对这些“大师”表示出了尊重。他分析景德镇艺术家们,之所以要想尽力祛让自己笼罩上“大师”的光环,说到底是一种吸引市场关注的手段。而何显见也认为艺术家需要依靠各种手段,让市场和同行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不至于被艺术界所遗忘。至于如何得到“关注”,何显见更倾向于向拍卖行、画廊、艺术品经纪人寻找“途径”。

  对于余风田的拥护、何显见的温和,这位在市雕塑瓷厂租了一间房间,作为创作室使用的年轻女艺术家,其态度就显得更为“尖刻”。由于她不愿意说出姓名,只透露她是湖北某艺术院校的讲师,本文就姑且以“小湖”来称呼她。

  “小湖”每年都会有1至2个月的时间,“窝”在雕塑瓷厂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她称选择景德镇来创作的唯一目的,是这里可以提供从原料获取到作品烧制等“完善的服务”,而与陶瓷文化积淀、陶瓷人文环境什么的无关。

  “‘大师’评选啊?听说过,但‘工艺大师与现代艺术没有关系吧?给人的感觉很‘民间’!”“小湖”得知部分消费者追捧“大师”的作品时撼到有点不可理喻,她认为艺术品的选购,首先要看那件作品的艺术含量多少。就像买衣服那样,就算放在你面前的衣服是“名牌货”,但如果不适合你、你对这件衣服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那何必要违背内心的感受去选购呢?

  “啊,我得把刚刚所说的话纠正一下。”一直埋头修饰一颗瓷泥人头的“小湖”,放下了手中的工具,“我忘记你们景德镇‘大师’的作品,是没法用艺术眼光去衡量的,必须他们只是‘工艺’大师。”用“小湖”的话说,“工艺”与“艺术”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何星见并不赞同“现代艺术家”对“大师”表示出不屑,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师评选活动让艺术行政化了。”

  “大师”评选应取消终身制

  “政府部门主导大师评选活动,这并不合适。”市乔生图片社总监乔生于6月23日下午2时57分,对记者阐述着他对于“大师”评选的看法。他认为国家举力、各种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其目的本来是为了保护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可如今这种“活动”有点开始“变味”。

  乔生应朋友之邀,于日前将他的图片社开辟为一家陶瓷艺术中心,与朋友合作经营陶瓷艺术品,以及对中青年艺术家进行“包装”。6月22日,一位顾客走进艺术中心,对放在木架上销售的一只瓷瓶看了好几遍,最后还是放弃了购买。“他没有选购那只瓷瓶的原因是,作者只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没有那些‘大师’的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乔生哭笑不得地说。

  作为精通摄影、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自由艺术家,乔生认为“大师”评选活动存在许多弊端。如果一定要将这种“评选,,坚持下去,至少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良:一是在评选时,应当将陶艺家对于国家及社会作出的贡献,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二是必须取消“大师”终身制。

  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乔生表示他很认可赖德全:“作为一位大师,他从不屑于钻研偷税漏税的小伎俩。”乔生认为艺术很难用一个量化而明晰的标准去衡量,但如果将向税务机关缴纳税额的多少,也作为评审依据之一的话:“一位每年向国家上缴百万元利税的大师,有谁不服。”他称“大师”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个于国于民有利的人。

  对于“大师”终身制的问题,乔生称这会导致获得“大师”荣誉的人,缺乏再攀艺术高峰的动力。久而久之,“大师”的艺术造诣只会下滑。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曾连续担任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的周国祯教授,也于6月24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大师’终身制当然应该取消,一顶帽子戴一辈子,根本不利于艺术家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