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60年来,淄博市陶瓷工业走过了从作坊生产到形成完整工业生产体系的过程,成为我国主要的陶瓷产区。当前,淄博市陶瓷工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形势,如何实现淄博市陶瓷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是淄博市陶瓷工业的一个重大课题。最近,按照市政府的部署,我们对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力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形象》的调研报告。
一、淄博市陶瓷工业发展过程
建国前,淄博市陶瓷业的生产方式仍极为原始。人们用歌谣描述当时的情形:“牛拉碾,驴打场,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一座破圆窑,围着几间小草房。”产品也只是盆、碗、缸等粗陶货,登不上大雅之堂。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仍一成不变地重复着。由于战争及灾荒的影响,大部分窑场作坊停产歇业,陶瓷业一蹶不振。到1948年3月,淄博市解放前夕,全市仅有博山区山头、福山、北岭、五龙,淄川区渭头河等5个地区生产陶瓷,幸存的窑场、作坊仅有78户,从业人员1387人。
建国以来,淄博市陶瓷工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其中,也曾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是,全市陶瓷行业干部职工始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走出了一条不断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建国后的60年,淄博市陶瓷工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生产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1958年的10年间,淄博市陶瓷工业在废墟中恢复生产,并通过建立国营陶瓷企业、对私营陶瓷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陶瓷工业由分散的、作坊式的生产向集中的工厂式生产发展的转变。
1948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经营的博山景明窑业厂,建立了淄博市第一个国营陶瓷企业。在博山、淄川租用陶瓷业主的生产设备,成立了10个政府窑厂,后来改组为地方国营淄川窑厂和博山窑业总厂,这是淄川陶瓷厂和博山陶瓷厂的初始阶段。1954年投资新建淄博瓷厂。同时,组织个体手工业合作化,私营窑厂公私合营,企业改组、联营并厂,形成了后来的博山陶瓷厂、淄博工业陶瓷厂、福山陶瓷厂、淄川陶瓷厂。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电动粉碎机代替了牛拉碾,搅泥机代替了人工制泥,电动机轮代替了手摇轮。还将直焰窑改造为半直焰窑、倒焰窑。这是淄博市陶瓷业技术升级的开始。
1949年全市日用陶瓷产量1786万件。1957年淄博瓷厂出口陶瓷24万件,淄博陶瓷开始走出国门。1958年日用陶瓷产量8853万件。
(二)注重技术工艺创新,扩大生产基地
1959年~1968年的10年间,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入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阶段,陶瓷生产设备的革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期间,大规模投资兴建了一批生产专厂和科研教育机构。包括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淄博电瓷厂、淄博卫生瓷厂、博山陶瓷厂细瓷车间和陶瓷中专学校,还有淄博美术陶瓷厂,淄博陶土矿、张店陶瓷厂、淄博陶瓷机械制修厂。
60年代,淄博市的陶瓷技术革新在全国引起轰动。研制成功了双刀自动成型机、自动脱模链式烘干机、制盒机、缸类产品自动成型机、日用陶瓷隧道窑等生产设备,引起了一场陶瓷业生产工艺的革命。其中,淄川陶瓷厂研制的大缸刀板成型机,代替了几千年来的手工操作,生产效率增长数十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我国陶瓷工业第一个国家创造发明奖。博山陶瓷厂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实现了产品烧成连续化,结束了几千年来陶瓷窑炉间歇式生产的历史,提高了生产效率。轻工业部组织在全国各陶瓷产区推广。同时,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和陶瓷企业还研制成功了高热温定性匣钵及一些日用陶瓷、工业陶瓷、陶瓷颜料新品种。淄博市陶瓷工业的主要产品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
1968年全市日用陶瓷产量10624万件,出口瓷交货量2044万件。
(三)排除“文革”干扰,在逆境中前进
1969年~1978年的10年间,淄博市陶瓷工业经受了“文化大革命”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对此,陶瓷业干部职工进行了艰难的抵制和斗争,陶瓷生产在逆境中前进,产品创新初现端倪。
为了改变陶瓷产品档次低的局面,博山陶瓷厂和淄博瓷厂多次赴江西景德镇学习“青花瓷”和到湖南醴陵学习“釉下彩”工艺技术,但均收效不大。“走自己的路,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淄博市陶瓷公司组织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博山陶瓷厂、淄博瓷厂进行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了滑石质日用细瓷。该项目以我省储量丰富的滑石为主体原料,生产出乳白瓷、鲁青瓷、象牙黄瓷等三个新品种。其白度、半透明度、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了高档日用细瓷的水平。该项目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自古北方无好土,名瓷名品出江南”的定论,改写了淄博市不能生产高档日用细瓷的历史,为大规模开发生产高档日用细瓷打下了基础,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三等奖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第36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期间,还研究开发出快速干燥、机械注浆、重油烧成、辊道窑烤花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并创新了滚压成型新技术。研制成功了压电陶瓷、透明陶瓷等产品。研制成功了系列颜色釉、窑变花釉和无苯金水、调墨印刷颜料、耐酸丝网颜料等新装饰材料,创新了刻瓷、彩釉绘画等陶瓷艺术。
期间,建立了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洪山陶瓷厂及一批乡镇陶瓷企业。
1978年全市日用陶瓷产量17504万件,出口瓷6939万件。
(四)注重产品创新,创出淄博风格特点
1979年~1988年的10年间,产品创新成为突出特点,陶瓷新材质、新产品不断涌现,改变了淄博陶瓷工业的面貌。1988年《红旗·内部文稿》(第5期)发表的《立足于新——淄博陶瓷工业发展战略》的署名文章,提出的“树立新观念、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16字战略方针,是对淄博市陶瓷工业创新经验的总结。
期间,山东省陶瓷公司组织专业科研单位与生产厂家共同进行新材质开发,研制开发的鲁玉瓷填补了国内长石质精细瓷器的空白,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研制开发的高石英瓷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获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研制开发的精炻器,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还研制出了骨质瓷、新玉瓷、金光瓷等新材质、新产品。淄博市陶瓷产品以工艺精湛、性能优良、装饰新颖,形成了淄博的独特的风格。
从80年代起,淄博陶瓷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所选用,登上了国内众多的高级宾馆的“大雅之堂”,并且漂洋过海,销往58个国家和地区。
在技术创新方面,先后研制成功了盘类产品自动成型线、大缸自动滚压成型机、真空石膏搅拌机、节能球磨机、瓷坯抛光机、节能隧道窑、滑石瓷还原焰烧成隧道窑、自动介线机、微机自控烧成隧道窑等近30种新设备。其中大缸自动滚压成型机、80米节能隧道窑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80型陶瓷介线机为国内首创。
期间,通过横向联合建立了一批乡镇企业及科研生产联合体。
1988年全市日用陶瓷产量28238万件,高档日用细瓷469万件,出口瓷6492万件。
(五)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转轨
1989年~1998年的10年间,淄博市陶瓷工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创办合资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规模。积极筹集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同时,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
期间,创办了深圳东宝彩瓷有限公司、华光陶瓷有限公司、淄博瓷器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山东省陶瓷公司联合省内32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山东陶瓷联合总公司,首家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之后,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量、交货值、创汇额,在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中位居第二。陶瓷成为淄博市出口贸易的支柱行业。在利用外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技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其中,博山陶瓷厂总投资4040万元的高档瓷车间技术改造项目,为淄博市陶瓷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改项目。
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利用当地原料“彭阳瓷石”研制开发的鲁光瓷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研制开发的合成骨粉及制瓷技术是创新成果的代表。该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目前我国陶瓷行业获得的最高技术发明奖项。为扩大合成骨瓷的生产规模,工陶集团、华光集团先后建起了生产专厂,国华瓷器公司等民营企业也组织了专业化生产。我省临沂及江西景德镇等地的多家陶瓷企业也引进了这项技术,进行工业化生产。
1998年全市日用陶瓷产量43820万件,高档日用细瓷860万件,出口瓷27439万件。
(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与时俱进新格局
1999年~2008年的10年间,在1998年4月份,淄博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山东省陶瓷公司所属企业划归市经委、博山区、淄川区管理。基本形成了山东硅苑、华光集团、工陶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新格局。
山东硅苑是由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整体转制的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他们围绕高档日用细瓷、高技术陶瓷进行科研开发,取得了近200项科技成果,80%以上成果都转化为生产力。他们与德国迪高沙公司合资建厂,成立了淄博赛德克陶瓷颜料有限公司。后来又变更合作伙伴,与世界第一大陶瓷釉料颜料、搪瓷涂料供应商美国福禄集团合作,成立了淄博福禄陶瓷颜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档陶瓷颜料生产企业。“硅苑牌”日用陶瓷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建国50周年推出的“中华龙”国宴用瓷,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档日用细瓷代表。他们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的高档礼品瓷,由北京奥组委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代表了我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华光集团是淄博市规模最大的日用陶瓷企业。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华光陶瓷被认定为中国日用陶瓷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民族品牌。华光集团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授予向世界名牌进军最具竞争力的企业。2006年又开发出高档新材质——华青瓷。他们十分注重器型和装饰的设计创新,赋予陶瓷产品文化内涵。设计创作的“和谐2007”咖啡具、“和谐五洲壶”、“激情2008啤酒具”、“奥帆啤酒具”等产品,被中外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在国际陶艺大会和全国陶瓷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
工陶集团是与日本旭硝子公司合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国内最大的玻璃耐火材料集团公司,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他们引进世界一流的试验、检测设备,建成了集新产品研发、检测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发基地,公司年产专用耐火材料5万余吨,产品广泛应用于轻工、建材、电子、冶金等行业,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集团生产的高档日用陶瓷被毛主席纪念堂、国务院办公厅、钓鱼台国宾馆,进入大连国际酒店等数百家高级宾馆、饭店选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资产的逐步退出和企业改制,博山陶瓷厂、淄博瓷厂、淄博美术陶瓷厂等国有企业相继破产重组,这些企业为多种所有制形式所代替。但是,淄博市国有陶瓷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为淄博市提供了重要财政来源,它们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它们的技术成果为众多企业分享,它们培养出的人才成为新兴企业的骨干力量。
期间,陶瓷民营经济长足发展。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山东国华瓷器有限公司、山东省淄博华洋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福泰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宏大陶瓷有限公司、淄博金马瓷器有限公司、淄博中强瓷器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1年博山建立了陶瓷琉工业园,进园企业2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件。2008年进园企业达到100余家,销售收入实现了10亿元。
陶瓷是淄博市的特色产业,淄博市以陶瓷为媒,1990年至1995年连续6年举办中国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2001年至2008年连续8年举办了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2005年,淄博市被授予“中国陶瓷名城”称号。
二、淄博市陶瓷工业的现状
经过60年的发展,淄博市陶瓷行业已形成日用陶瓷、艺术陈设瓷、园林陶瓷、高技术陶瓷、高级耐火材料、陶瓷机械、陶瓷装饰材料、包装制品生产、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门类齐全的陶瓷生产体系。产品覆盖全国,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一)经济规模总量大。2008年,全市共有陶瓷企业287个,从业7.8万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实现利税7.4亿元,其中利润4.6亿元。出口创汇1.62亿美元。生产日用陶瓷8.5亿件,其中,高石英瓷、骨质瓷、镁质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达到1.26亿件,出口陶瓷4.86亿件,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高技术陶瓷产值达到20亿元。
(二)组织结构日趋优化。陶瓷工业形成了以淄博市为中心,辐射全省的陶瓷产业集群。淄博市陶瓷新材料新瓷种优势明显,陶瓷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4%,是全省最大的产业基地。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基本结束,资产存量进一步盘活,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省陶瓷产业的骨干力量。287家日用陶瓷企业中,民营企业占55%,股份制企业占30%,中外合资及其他形式企业占15%,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结构体系。
(三)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质强化瓷、骨质瓷、高石英瓷、华青瓷、颜色釉精炻器等高级日用细瓷和出口瓷成为主导产品,出口陶瓷中的高档产品比重增加,单件换汇水平不断提高。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种类丰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茶具、咖啡具、宾馆饭店用瓷,美术陶瓷工艺制品、多色釉料、颜料、金水、金膏、花纸等陶瓷装饰材料稳步发展。用于国防军事、信息工程、化工、机械、航空、电子等领域的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研发生产步伐加快,高技术陶瓷产值占总产值的20%。
(四)品牌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拓展了淄博陶瓷的品牌市场。淄博陶瓷已成为国家用瓷和星级宾馆的首选,作为国礼,被国内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广泛收藏。到2008年,淄博市陶瓷行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6个,山东省名牌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5个、山东省陶瓷行业名牌12个。
(五)技术创新成果明显。陶瓷专业技术人才众多。高级以上技术职称220余名,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省、部、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余名,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61名,山东省陶瓷艺术家26名。与清华大学、天津理工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省轻工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等高等院校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具有山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山东工业陶瓷研究院、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山东陶瓷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研机构。产品创新成果显著。有较大科研成果200余项,其中16项为国家级奖,48项为省、部级奖。
在肯定淄博市陶瓷工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差距。主要有:一是行业总体产品技术含量还不够高,产品花色品种仍需进一步增加,产品质量和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少差距,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不够多。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国外陶瓷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等静压”、高压注浆等先进设备,淄博至今仍为空白。三是技术进步能力还不强。研发机构的配置、研发水平、产品质量的控制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四是行业专业化水平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五是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转型升级认真加以解决。
三、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2008年7月9日,在山东省陶瓷公司召开的全市陶瓷行业发展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刘慧晏提出淄博陶瓷要努力打造当代国窑品牌形象。这既是对60年来淄博陶瓷工业坚定不移地走不断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淄博陶瓷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后,淄博陶瓷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方向和目标开展。最近,山东省陶瓷公司提出了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的初步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按照全力打造国窑品牌形象的要求,努力实现淄博陶瓷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注重速度增长向注重效益增长转变,在产品结构、技术装备、品牌形象、企业管理、行业管理等方面全面升级,促进淄博市由陶瓷大市向陶瓷强市转变。
(二)工作目标
近三年内,淄博陶瓷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包括:一是经济发展目标:注重质的提高,靠创新、靠技改,全面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日用陶瓷实现产值135亿元,年均增长17%;利税13亿元,年均增长21%;出口创汇2.1亿美元,年均递增10%,日用陶瓷产量保持在9亿件,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方面。二是节能降耗目标:将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到2011年,日用陶瓷综合耗能920千克,比2008年降低30%。彻底淘汰燃煤窑炉生产,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管理体系双认证。三是技术创新目标:重点放在搞好科研开发中心、生产销售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到2011年,建成4个科研开发中心(高技术陶瓷科研开发中心、高级日用细瓷科研开发中心、高档耐火材料科研开发中心、工艺美术陶瓷科研发展中心),建成6个生产销售基地(高技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高档宾馆用瓷生产销售基地、出口陶瓷生产销售基地、陶瓷装饰材料生产销售基地、高档耐火材料生产销售基地、工艺美术陶瓷生产销售基地),争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质强化瓷、华青瓷、鲁青瓷等高档日用细瓷创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四是结构调整目标:增加高档日用细瓷的比重,提高出口陶瓷出口换汇率,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到2011年,以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骨质瓷、华青瓷、鲁青瓷等高档日用细瓷产量达到2亿件,比2008年增长58%。提高出口陶瓷附加值,增加高档日用细瓷出口,单件产品平均价格达到42美分,比2008年提高10美分。全市高技术陶瓷产值突破35亿元,平均年递增21%。五是提升技术水平目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搞好技术力量整合和配置。到2011年,实现“等静压”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并逐步在全行业推广。推行陶瓷原料专业化生产。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水平。搞好各类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组织成立陶瓷原料制备、产品设计、陶瓷窑炉、企业管理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陶瓷专家工作机构,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科研专业机构及山东省陶瓷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整合陶瓷艺术人才队伍,挖掘陶瓷文化底蕴,推动工艺美术陶瓷向产业化迈进。
(三)、工作重点
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重点:一是重点发展5个系列产品。包括:高档日用细瓷、工艺美术陶瓷、高技术陶瓷、陶瓷装备、陶瓷装饰材料。高档日用细瓷重点发展骨质瓷、高石英瓷、镁质强化瓷。提高高档日用细瓷、成套瓷、色釉产品、浮雕产品的出口比重和国际高端市场份额。艺术陶瓷重点发展刻瓷艺术、雕塑艺术、釉色艺术、园林陶瓷等,研究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各种艺术陶瓷,发展不同消费市场的工艺礼品用瓷、婚礼用品瓷、旅游纪念品用瓷。高技术陶瓷的功能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能源交通、精密机械等高科技领域的超导陶瓷、电子陶瓷、生物技术陶瓷、磁性陶瓷、光敏陶瓷等品种。结构陶瓷重点发展应用于冶金、电力、航空、化工、机械等行业的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氧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等品种。陶瓷装备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效率的原料加工、滚压成型机、高压注浆、自动施釉线、微机自控窑炉等工艺设备。陶瓷装饰材料重点发展陶瓷无苯金水、陶瓷无铅无镉颜料、陶瓷低温色釉料等环保健康陶瓷装饰新材料。二是重点扶植8个重点企业。包括: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华光陶瓷有限公司、淄博工陶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淄博福泰陶瓷有限公司、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淄博华洋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国华瓷器有限公司、淄博金马瓷器有限公司,从工艺装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品结构、技术队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节能减排等方面抓起,发挥好典型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日用陶瓷差异化、艺术陶瓷团队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壮大淄博陶瓷的综合实力。
(四)采取措施
1、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充分利用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重新洗牌的机遇,以优势企业为主导,加大对中小企业或困难企业的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淄博市现有交易市场,组织参与博山陶瓷大观园、中国财富陶瓷城、中国陶瓷科技城、淄川建材城的各种展销活动。继续在每年一次的陶博会上展示企业形象。积极组织淄博市陶瓷企业与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举办的北京、上海、广州国际宾馆饭店用品博览会。积极组织陶瓷企业及艺术大师到港、澳、台和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山东陶瓷琉璃展览展销活动。组织参加赴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陶瓷行业发达国家的学习交流活动,寻求跨国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推动企业在国外的资本运营扩张。
3、抓好投资项目建设。加快陶瓷工业新项目建设投产的速度,落实好山东硅苑、淄博工陶、华光瓷业8个投资项目,包括精细氧化物增韧耐磨陶瓷部件、电熔锆刚玉、高档出口陶瓷生产线、低温烧结高温使用陶瓷辊棒、高档骨质瓷扩大生产、节能匣钵、陶瓷标准原料加工,总投资18.9亿元,达产达效后可新增销售收入4.7亿元,实现利税1.29亿元。落实好这些项目,对于增加发展后劲,确保全市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推进节能减排。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陶瓷烧成要全部使用清洁燃料,窑炉余热利用率达到90%以上,窑炉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和裸装明焰烧成技术。研发推广低温快烧技术,采用低熔泥料,降低烧成温度,节约能源消耗。产品干燥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改进落后的工艺方式,压缩坯体干燥周期,逐步推广微波干燥、红外线干燥等先进技术。原料加工、成型工序及窑炉使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淘汰、更新落后工艺设备,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外“等静压”“高压注浆”等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消化、吸收、创新先进技术。突破淄博市日用陶瓷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淄博市重点陶瓷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
6、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山东硅苑、省工陶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山东陶瓷工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国家级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集中科研力量,加大陶瓷新材料、高档日用细瓷、高档陶瓷装饰材料、新型陶瓷机械的科研力度,为陶瓷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后盾。整合陶瓷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陶瓷生产企业等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质量检测、理化分析、技术培训等各方面服务。建立陶瓷技术资料库,为企业提供国内外陶瓷技术信息服务。
7、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视企业技术基础、标准化管理、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搞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复审工作。重视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大力推广燃气节能辊道窑炉、燃气节能隧道窑炉新技术,积极推广高档瓷二次烧成技术,推广第二代滑石瓷、高档日用细瓷无铅釉等技术成果,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五)突出抓好打造国窑品牌形象
打造“淄博陶瓷国窑品牌”形象是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一是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通过改造,不断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设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带动淄博陶瓷业技术水平整体上台阶。二是突出品牌的特色。要突出设计创新,研究怎样满足市场需求,抓好新材质、新瓷种的更新换代,要研究怎样去引导市场,引领消费,在新造型、新画面、新装饰上做文章,还要能体现地域特色,使品牌形象与产品特色有机融合统一。三是维护品牌的良好形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加大对企业专利申请的扶持,加强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强化侵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避免无序竞争。要提高品牌的文化品位,在设计创新上,着眼于国际国内一流水平,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实现功能实用、外观造型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要千方百计维护好现有品牌产品,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集中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让更多有影响力的产品来支撑品牌,打响品牌。
(六)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扶植
1、抓好《淄博市陶瓷工业振兴调整规划意见》的完善和实施。突出优化结构。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高效益的工作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做到有序发展。
2、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淄博创业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同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人才的培养培训。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构筑淄博陶瓷行业的人才资源基地。
3、完善扶持政策。对关系陶瓷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在土地、资金、技术创新、设备引进、产业配套、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运用贴息、担保、补贴、奖励等手段,鼓励支持陶瓷企业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在国内外重要媒体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淄博,了解淄博陶瓷,在更高层次树立淄博陶瓷的品牌形象。
总之,政府要努力为陶瓷工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实现陶瓷产业发展的新跨越。作为陶瓷行业、陶瓷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的支持,充分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好在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
(七)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
山东省陶瓷公司是淄博市陶瓷行业管理部门,还担负着山东陶瓷工业协会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有活动才有活力,有作为才有地位。山东省陶瓷公司和山东陶瓷工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好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在创新、发展、维权、自律等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市委市政府对陶瓷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做好转型升级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淄博市陶瓷工业的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淄博陶瓷国窑品牌”形象是陶瓷行业管理的中心工作,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措施,认真细化,分解工作指标。
1、抓好制定《镁质强化瓷器》国家标准工作,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维权力度和淄博陶瓷技术标准水平,引导产业升级。在市经贸委、工商、质监等政府部门的配合下,制定淄博陶瓷《高石英质瓷器》、《骨质瓷器》、《镁质强化瓷器》、《炻器》、《艺术陶瓷雕塑》五个山东省地方标准。争取在今年陶博会期间公布实行,全力配合好“淄博陶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实施工作。
2、根据淄博市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按照陶瓷工业的生产品种、规模、环保要求、质量标准、产品档次分为鼓励发展类、允许类、限制类,进行分门别类管理,优胜劣汰,以优化资源配置。组织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种产品展销和对外交流活动,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以推动淄博市陶瓷工业转型升级。
3、继续抓好创新工作。认真组织好每年一次的全省陶瓷创新评比工作,组织好现场观摩教学、创作交流、学术探讨、市场考察活动,推动企业不断推出新材质、新产品、新技术。
4、在推动陶瓷工业专业化分工上有所突破。利用招商引资或其他经营形式,组织部分陶瓷企业以规范的股份合作形式,组建标准陶瓷原料、模型、匣钵、彩烤生产专厂,逐渐形成陶瓷工业产业链,提高全市陶瓷专业化分工水平。
5、加强人才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把从事陶瓷生产和研发的各方面技术人才组织起来,发挥山东省陶瓷公司和山东陶瓷工业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及时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举办不同类型的陶瓷生产工艺培训班,为企业培训急需的陶瓷生产技术人才。
6、抓好信息网络建设,搞好信息服务。办好淄博市政府网站淄博陶瓷版块、办好山东陶瓷工业协会网站、搞好“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系列宣传活动、搞好陶瓷行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