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陶社。1985年创办于香港,目的是为陶艺家和热爱陶艺的人士提供欣赏及制作的空间。今天的乐天陶社由著名陶艺家郑祎女士统领,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陶艺中心。为了扩大陶艺交流,2002年,乐天陶社在上海创立了新的工作室和展示厅;景德镇乐天陶社则成立于4年前;2007年北京乐天陶社正式成立。因此,身为乐天陶社社长的郑祎常年奔波于香港、北京、上海和景德镇之间。非常凑巧的是,郑女士在记者前去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正好赶到了景德镇。于是,记者有幸和这位乐天陶社的掌门人谈起了她正倾力打造的“创意王国”。
“景德镇是一个很有灵性的地方,很多从事陶艺的人都想沾沾这里的‘灵气’。”郑祎女士是个开朗的人,天生的乐天派,连说起话来都是眉飞色舞的。景德镇乐天陶社创立之前她已经多次组织国外陶艺家来景交流,但每一次都有那么些遗憾——景德镇没有一个专门为国外陶艺家进行交流和创作的场所。当然,这个场所还要能提供相关的服务设施,比如饮食起居,因为这种创作和交流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正基于此,2005年5月1日,郑女士选择在雕塑瓷厂内创办了景德镇乐天陶社,承担起了国外陶艺家交流与创作基地的功能。“之所以选择雕塑瓷厂,是看好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郑祎说。
郑社长的筑巢引凤取得了成功,国外的一些陶艺家纷纷慕名而来。
采访当天,记者在乐天陶社的国外艺术创作室里就见到了5位外国陶艺家。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师陈松莉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这是陈女士第二次来到景德镇,并准备在这里待6个星期。回美国之后,她还准备把自己的学生带过来。
去年,陈女士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就感受到了这个城市浓厚的陶瓷氛围“而且这种环境是世界上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她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美国,很难买到陶瓷相关的釉料,但在景德镇,这些都不是问题。”回去之后,有很多学生听了她的介绍后,就很想到景德镇来。谈话间,她打开了一个小纸包,向记者展示了她不久前做的一双小瓷鞋。她说,她要把它带回美国,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可以看得山来,在这里,她十分快乐。
乐天陶社引来的绝不仅仅是外国的“凤凰”随着它在景德镇本土影响的扩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这里聚拢。郑祎发现,这些年轻人多是陶瓷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学生,他们在乐天进行创作作品也放在乐天进行售卖。记者发现,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像是随心所欲,但很受游客的欢迎。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景德镇乐天陶社有了空调工作室、实验工厂、画廊、商店、咖啡馆和艺术家住所、食堂等等。这里不仅是艺术家和青年学生进行交流与创作的舞台,更像是一个陶艺大家庭。“我更乐于把乐天当作实验工厂,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陶瓷创意的实验工厂。”郑祎这样给自己的陶社定位。而来过这里的人都愿把它比作景德镇的798艺术区。
乐天陶社有自己的“保留节目”,比如,每周五晚上都举办一场陶艺讲座。又比如,每个星期六或节假日或瓷博会期间,乐天陶社都会为景德镇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块场地,让他们摆个小摊卖自己的陶艺作品,美其名日“创意集市”。
6月28日,记者来到“创意集市”采访。正读大三的小刘对乐天给予她们这个平台感到十分高兴她说:“只有在景德镇,在乐天,才有这么一个环境。在这里不仅可以赚取一点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和对自己作品的认可。”
谈及景德镇发展陶瓷史化创意产业的前景郑祎信心满怀。她认为,景德镇完全不缺陶瓷文化,而且很有优势景德镇也不缺产业,当前景德镇缺的就是创意,“当然,这种弊病并不是景德镇独有的,中国的陶瓷行业都存在这种现象。令人欣慰的是,景德镇当地政府正在重视这个事情,也有很多人在做这个事情”。郑祎每次到了景德镇都舍不得离开,她说,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和上海,陶瓷艺术氛围都不是很浓,与之相关的工作很难开展,但景德镇就不一样,周围都是做陶瓷的人,都是行家里手,氛围很好,也很容易沟通。
乐天陶社是一个“艺术空间”同时也是一家企业,因此,对乐天陶社的下一步发展,郑祎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她是一个艺术家,但同时也是乐天陶社的经营者,作为一个企业,经济效益是必须考虑的,否则,它就难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谈到乐天陶社当前的主要目标,她很坦然地说山了两个字——赚钱。她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创办乐天陶社,就像是在修高速公路,前几年的任务是修路,现在路修好了,就要开始收费了,也就是要产生效益了。
如今,乐天陶社又盘下了雕塑瓷厂的两个大厂房,准备扩大艺术家创作和交流的场地。郑祎很自信地告诉记者,相关领导在看过她的策划和运营理念后,都表示山了由衷的赞赏。“我要把乐天陶社打造成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陶瓷人’看到创意产业的’钱’景。”郑祎说话时依然眉飞色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