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集世界艺术家之大成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和千年瓷都“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历史进程同步前进的。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景德镇经常延请外地书画大师前来绘制瓷画,朱屺瞻、谢稚柳、林风眠、关良、唐云、陆俨少在景德镇绘制的瓷画,把书画艺术与陶瓷材质完美结合,成为贵比黄金的艺术珍品。

  进入新世纪,一大批国内外艺术家纷纷来到景德镇,他们或是应邀前来交流技艺,或是专程前来研习陶艺,或是落户本市创业、专事陶瓷艺术创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扩大了影响,注入了活力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每年前来我市的外地艺术家陶艺研修者达数千人,其中常年驻守或定期前来的在500人左右。他们或在中华陶艺村、明清园、三宝陶艺村等地聚集而形成创作群体,或与各个美术院校、艺术研究所、画院的本土艺术家“以艺会友”成为特聘画师,有的干脆自立门户建立艺术工作室或开办创作基地。

  浓郁的艺术氛围,响亮的文化品牌,开放的城市形象,便利的创作环境,加快了景德镇“集世界艺术家之大成”的进程,使景德镇成为外地艺术家们向往的圣地、创作的宝地、创业的福地。

  那么,他们为何如此看好景德镇景德镇对他们的吸引力为何越来越大?他们的加盟 为日趋繁荣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怎样的新气象?

  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期诠释这个进程的背景和成因。

  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里有个中华陶艺村。到那里“取经”“掘宝”的,有来自除新疆、内蒙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市的艺术家。记者信步走进新都民营陶瓷园一品徽会馆,看到来自安徽祁门的艺术家郑云一正在瓷板素坯上刻画着莲花和游鱼。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到景德镇来画瓷器时,他说:“在安徽宏村写生时,我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几位老师相识,谈到了艺术和瓷器。在他们的引领下,我来到了景德镇,开始走上探索陶瓷艺术之路。”他还告诉记者,从青海来的吴大干、山东来的王一君、广西来的韦华、上海来的秦德龙、浙江来的朱昌兴等等一批外地艺术家,都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静下心来创作精品佳作。

  来自安徽蚌埠的艺术家常根书告诉记者,他从2002年起便来到帚德镇研习陶瓷绘画,“机会虽然没有本土艺术家多,但还是坚守了下来。”

  记者发现,在中华陶艺村里,接受采访的近20位外地艺术家的名片上,无一例外地印着“职业画家”。

  采访时,记者还见到了6年前结识的老朋友——河北邯郸的魏宝书。魏宝书告诉记者,在景德镇这么多年,他已渐渐融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圈,目前正与本地艺术家合作陶瓷项目,“来到景德镇研习陶艺,是我艺术生涯的一次飞跃。”

  韩国艺术家柳济龙、柳明朝则称,他们不远万里从首尔来到景德镇,就是因为这座古城有着浓厚的陶瓷艺术氛围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这里做陶瓷得天独厚,环境好,人也很友善,这与在韩国做陶瓷大不一样。

  景德镇——这块水土宜陶的艺术宝地,正以独特的文化气息、奇特的艺术魅力和无限“钱”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艺术家登陆。

  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陈仲琛对记者说,景德镇有一大批陶瓷艺术家,一直让他很敬重。2003年12月10日,他来到景德镇,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启发下,在明清园里租了个工作室从事创作。每年寒暑假,他都会从沈阳来景搞雕塑创作。

  陈仲琛认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品牌效应,密集的作坊,众多的名家,数万陶瓷产业大军,这是世界上任伺一座城市都无法企及的。在景德镇搞创作,有所需的陶瓷材料,有便利的创作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景德镇是开放的,包容的,这座城市不仅仅是景德镇人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能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并能得到本地艺术家的指教,是很幸运的。

  陈仲琛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近年来,他的陶瓷力作屡获围际、国内大奖。

  陈仲琛的老乡戴德全2002年从辽宁省盘锦市来到景德镇,一来,就发现景德镇是一个艺术的天堂。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尝试用陶瓷颜料在光滑的瓷器上画自己擅长的虎。他说,景德镇的包容性很强,只要你瓷器画碍好,就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

  正因为景德镇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许多外地艺术家——如冯杰、陆履峻、车一鸣等等——能长年扎根在景德镇。在景德镇本土艺术家和艺术经纪人的帮助下,在熟悉了景瓷的工艺特色、材质运用、装饰技法后,他们运用自身扎实的艺术功底去绘瓷做陶,作品被收藏界看好,价位一路上行。景德镇使他们功成名就,名利双收。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她在敞开胸怀的同时,造就了自身的千年辉煌。如今,景德镇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优良的环境,吸引着众多外地艺术家前来仓惭、创业,他们正和本土艺术家一道,去实现艺术创新与市场运作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