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瓷都”淄博的突围

  进入7月份以来,宋明谋比以往更加忙碌。“我们正在筹划将自己产的瓷砖打上‘淄博造’的字样。”7月17日,宋明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宋是淄博雅迪建陶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告诉记者,淄博建陶业长期以来留给了外界低端、贴牌等不良印象,直到今天仍让企业与政府备受打击,如今雅迪正在积极寻找突破口,尝试打造“淄博造”品牌,打破淄博建陶面临的贴牌尴尬。
  “也可能是第一个牺牲品。”宋明谋坦言其中的风险与自身的压力。淄博市业内有关人士对此认为,这是淄博建陶突围的一个缩影。淄博作为“北方瓷都”,已向外界发出了产业升级的强烈信号,淄博陶瓷企业寻求突破成为一种必然。

淄博建陶业走在十字路口上

  7月16日,记者来到淄博一大型陶瓷交易市场。10:00许,偌大的市场内显得有些冷清,许多装卸工模样的人在闲聊或躺在地上休息,其中不时有空车从市场上穿过。
  “今年一进入6月份,淄博的建陶企业就迎来了销售淡季。”淄博格伦凯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亮向记者介绍,以往销售淡季一般从6月底开始,而今年来得有些早。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眼下建陶企业库存较多,在金融危机等整体环境影响下,有的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很难受”。
  而淄博建陶业最早的压力则来自2008年的一场“环保风暴”。有人曾这样描述陶瓷企业给周边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推磨打着伞”。2008年5月11日~30日,淄博市政府组织开展了2008年第一次环保专项行动,29家建陶业未能通过验收,被实施停产整顿。与此同时,淄博市政府检查组于当年6月1日对有关区县进行检查督导,对采取措施不力、关停不及时的乡镇(办事处)实施环保“一票否阿决”。淄博的建陶企业与当地政府体会到了“紧箍咒”的威力,其中有的建陶企业全年开工不足2个月。
其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淄博建陶企业自身的一系列改革,在眼下显得尤为突出。
  “企业自身并没有闲下来。”李亮向记者透露,他所经营的企业正在借此进行人员培训、设备升级改造等,对企业的软件、硬件进行全面升级。类似的情况也在淄博的其他建陶企业上演,其中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尤为明显。宋明谋在尝试打造“淄博造”品牌的同时,还在积极开发新产品。宋明谋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才能从容应对,抢占先机。
  前段时间,淄博国润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友则将旗下的4个瓷砖品牌缩减为2个,并将其做精做强。“这是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不然自己将打垮自己。”袁国友说,4个品牌属于同样质量的瓷砖。作为统一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国梁带领他的团队研发的“防静电复古生态砖”更是赚足了陶瓷界及相关产业的眼球,该产品在2008年7月被国家知识产权中心认定为“中国发明专利”。统一陶瓷在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同时,一度影响了中国陶瓷业。而眼下的袁国梁正在加大仿古砖的推广力度。
  “淄博的建陶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现在需要的是调整突围。”淄博市业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否则,淄博的建陶业将无路可走。

山东陶瓷看淄博

  据淄博市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淄博的建筑陶瓷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淄川杨寨镇(现合为双杨镇)。淄川建材城管委会主任李宝业向记者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农村大兴建房子、装饰房子,有人便开始用小土窑烧制琉璃瓦、釉面砖等进行使用、销售。“当时还无法谈及质量。”李宝业说,直到80年代末,原淄博建陶厂引进了淄博第一条地面砖生产线。90年代初,已成规模的“皇冠”、“强冠”2个品牌从香港、台湾等地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淄川区所辖杨寨镇、罗村镇、寨里镇、龙泉镇等乡镇的建陶企业随之纷纷引进,生产线一度达到了100多条。直到90年代末,同样为重工业区的张店区南定镇、沣水镇等地的建陶产业逐步成型。
  据淄博市相关人士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左右,建陶企业主要集中在杨寨镇,达到了100多家、200多条生产线的规模。至此,业内流传着“山东陶瓷看淄博,淄博陶瓷看淄川,淄川陶瓷看杨寨”的说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淄博作为一个重工业城市,淄博建陶是从日用陶瓷转向而来的。淄博开始曾经做过外墙砖,然而由于质量低下,不但没有给淄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给刚刚起步的建陶企业带来了致命打击,遂转而做内墙砖。直到上世纪末,在杨寨镇只有2家企业有一定生产地砖能力。淄博建陶业处于最原始阶段,即模仿阶段,而模仿对象就是广东佛山。
  上述人士介绍,在本世纪初,全国建筑陶瓷主要产地集中在广东佛山、福建晋江、河北唐山及山东淄博等地。但这时的淄博却是在夹缝中生存。2000年,杨寨当时有关负责人在对欧洲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进行考察及大量调研后,根据淄博的优势,决定坚持选择内墙砖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学习欧洲,超过佛山”的口号。
  “做全国最好,生产要环保。”该人士回忆说,并对杨寨镇做出了“江北瓷都”的定位,淄博建陶产业随之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2004年,淄博被国家行业协会命名为“北方瓷都”。
  据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淄博市拥有252家建陶企业、395条生产线,生产能力达12亿m2,占全国建陶产量的23%。“规模与产量均仅次于广东佛山,位居全国第二”。

贴牌,淄博建陶的最大尴尬

  然而,这些都无法回避淄博建陶业目前的困境。
  “贴牌是淄博建陶企业面临的最大尴尬。”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淄川建材城管委会主任李宝业对此向记者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山里的孩子为了在城里发展顺利,为掩盖出身,首先到城里认了一个干妈。逐步形成了市面上“广东牌子,淄博砖”、“只见淄博陶瓷企业冒烟却见不到淄博砖”的局面,淄博陶瓷在外界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时至今日,“淄博砖”在质量、花色等各方面已与“广东砖”不分伯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却仍无法摆脱“干妈”所带来的阴影。
  “企业缺少自己的营销网络。”在李宝业看来,淄博建陶企业长期以来只重视生产,却不重视营销,仅是小部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营销网络,这与佛山的陶瓷企业恰恰相反。“如果不贴牌,企业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李宝业说,得不到终端消费者认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即使是第一个“淄博孩子”——中国驰名商标“皇冠”,一路走来也并不轻松。
  淄博狮王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宏志告诉记者,消费者及外界一提起淄博陶瓷感觉就是低端,消费者心中没有“淄博瓷砖”的概念。如今虽有所提升,但面对市场仍然没有自信心,仍是“品质好,品牌差”的格局。许宏志坦承,就淄博自主品牌“狮王”而言,其在山东乃至北方地区知名度均颇高,但在全国却并不是太叫响的品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在淄博建陶企业贴牌生产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佛山的有关部门曾悄悄来淄博进行打假,这让淄博的陶瓷企业尴尬不已甚至底气不足。为什么淄博陶瓷企业“明知山有虎,却上虎山行”?经济利益!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勇向记者介绍,一片同样质量的砖,如果是“广东产”,标价在200~300元左右,而“淄博产”的只有100元~200元,实际批发价格在50元左右,普通釉面砖最低价格不到8元/m2。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当地政府政策发生改变,“取消贴牌生产”,淄博大部分建陶企业会面临倒闭。

  淄博建陶面临的困惑不仅仅是贴牌。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此分析,淄博建陶企业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致使无序竞争严重,激烈的价格战蔓延整个产业,企业信誉参差不齐,“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缪斌认为,建陶企业一直面临着能源等资源枯竭的威胁及当地政府政策变化的负面影响,人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愿意生活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环境中,环保问题更是日趋严重。“此外,淄博还面临着外省新兴产区的不断涌现与崛起。”缪斌介绍说,陶瓷企业产区原来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地,而现在是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廉价砖已经纷纷涌入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该人士认为,淄博建陶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弱,如今仍是跟在佛山后面跑,同时生产与环保的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该人士还明确表示,在淄博建陶产业发展思路上,当地政府对其定位、发展并不明确,缺少高技术产品,一度是“外行人决定内行事”的局面。该人士举例分析,淄博举办的多种“陶瓷盛会”就是很好的证明,陶瓷发达地区是将会展作为一个形象推广平台,而在淄博则是“买卖”场所。记者就此采访时,多名企业负责人如此反问:“如果能在家门口进行招商、交易的话,我们还用出去劳心费神吗?”从而印证了上述人士的观点。
  “人才短缺,如果人才问题不解决,淄博的产品质量很难整体提高。”上述人士说,淄博建陶企业与大型研究机构、学院很少结合,而淄博这样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引进了人才却也是其作为学习、实践的跳板。
  “好在淄博的许多建陶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存在的差距。”上述人士介绍。
  不知这是否意味着淄博已经觉醒。

政企联合,抱团突围

  采访中,业界人士一致认为,淄博是除佛山外最有潜力做起品牌的产区。“实现行业发展、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淄博市建材冶金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陶瓷承载着淄博的深重内涵,如今是如何对这一传统载体赋予新的内涵。
  这一观点得到了淄博建陶企业的认同。淄博新博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铎告诉记者,“1/2土地,1/3电量,1/6税收”是业内对淄博建陶业的真实描述,作为淄博的支柱产业,建陶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心,必须打破现有的服务格局,提高档次、实施节能减排,走持续化发展的路子。王铎认为,过去淄博建陶企业的决策者大多是农民、售砖出身,如今迎来了第二代企业决策者,他们有思想、有文化,寄托着淄博建陶更多的希望。
  “标准化、专业化是淄博建陶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淄博建陶产业的未来,淄博市有关业内人士介绍,2003年之前,淄博企业“只要生产出瓷砖就能挣钱”,随后是“善于经营就会挣钱”,而如今是“恶性竞争阶段”,未来必须走精细化之路,做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而有的企业负责人则认为,淄博建陶企业未来要走“精兵强将”之路,逐步淘汰环保不过关的企业,同时吸引、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终端销售网络,以及与全国甚至世界相关研发机构结合进行创新。而这一观点与淄博市2009年初提出“提升一批,改造整合一批,淘汰转移一批”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淄博建陶需要政府支持”是淄博业界人士一致的呼声。上述人士介绍,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遍布2000多条建陶生产线,但是整个小镇的环境却是花园式,这说明陶瓷业的环保问题完全可以得到根本解决。“如今淄博的建陶产业迫切需要当地政府引导并进行投入,如向企业实行集中供气、制粉等,在市场化运作下实现资源最佳优化配置。”该人士对此表示,但现在淄博的建陶企业处于“干娘不疼,亲娘不亲”的境况。
  “淄博建陶有其自己的亮点与优势。”山东东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其需要政府、企业的进一步挖掘,做出文化与艺术。李作为淄博陶瓷行业的资深人士,见证了淄博建陶业的起步与发展。他认为,淄博建陶要树立自己的品牌,需要政府干预,进行政企联合。当初政府给贴牌商开了绿灯,却没有对其进行规范,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如今贴牌商挣足了钱,到了必须进行规范的时候了。
  李世良认为,淄博的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对此进行严格检查、执法,不再对原来引进的贴牌进行保护,“淄博产的砖就打‘淄博造’”,同时当地政府组织、整合有实力的建陶企业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带动整个行业进行产业提升,逐步打造拥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这需要给淄博一定的时间。”李世良说。
  对淄博而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好瓷砖,淄博造”不再是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