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果然是一个多事之秋。就在不久前,春节的鞭炮声响里,中央一号文件给陶瓷企业送来了“建材下乡”,虽然迟了一些,到底是一大利好。但大伙儿还来不及高兴,一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民工荒”又开始席卷中国南方省市。以前人多,工作少,愁;现在有工作,找不到干活的人,也愁啊。
陶瓷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民工荒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行业。面对“民工荒”,陶瓷企业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今年伊始,进入生产旺季的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公司自己包车到湖南、四川等地,联系当地的劳动部门招工,当即把几百名工人接到厂里,并好吃好住给予优厚的待遇。据悉,不少陶瓷企业鼓励企业老员工回家乡时,动员老乡、亲戚、朋友前来做工,按照人头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这多少令人产生今夕何夕的感慨。因为仅仅在几年前,你要想进一家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做工,还得给人事经理一笔不菲的介绍费。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民工荒”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近日,深圳卫视联合新浪网对4261人进行的民工荒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民工荒的根源是珠三角(沿海)“工资太低,生活成本太高,不如留在内地打工”。我以为这样的调查结果比较符合逻辑。最近一些年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的工资水平已经与珠三角一带相差无几。既然家门口都有工作,他又何必要背井离乡呢?众所周知,珠三角总体工资水平长期徘徊不前,政府部门和企业陶醉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人口红利而不能自拔。现在这种人口红利没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工荒是对血汗工厂的警示和惩罚。
陶瓷企业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这可以理解。但显而易见,这样的权宜之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优惠条件,今天能够给你,明天等“民工荒”过去了,他就可能拿回来。工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长远的、制度化的保障。包括工资和福利,包括一份长期劳动合同和各种社会保障。前者是工人现在生活的保障,后者是工人未来日子的保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啊。
我们一直讲:工人要爱厂如家,为企业作出最大的贡献,甚至不惜用这样的标语威胁之,“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努力找工作”。可是,我们的陶瓷企业真的为工人们营造出“家”的感觉吗?有多少企业愿意与工人们一起分享发展成果,而不是仅仅把他们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又有多少企业愿意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与工人们一起共度时艰,而不是将他们一脚踢出去?就我观察的情况而言,不容乐观。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一家企业面临破产,老板把拍卖厂房和机器所得最后一点钱,作为散伙费补偿给员工。员工很感动,表示如果这位老板再次创业,他们一定前来效劳。十年之后,这位老板东山再起,消息传出去之后,他原来的员工纷纷回来。经过登记,老板惊喜地发现:一个都不少。故事发生在英国,但我认为中国的陶瓷企业老总都该来看一看,不管你有没有遇到“民工荒”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