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皇帝的瓷器”——“明三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特展将在沪举行。第一次欣赏官窑瓷器的观众届时会发现,许多瓷器是由碎瓷片重新拼成的。很难想象,这些瓷片曾经作为垃圾被埋在地下上百年。而从“垃圾”中挖掘古老的美并重新注入生命力的人,在中国瓷都景德镇被称为陶瓷“拾荒者”,罗国新正是其中少数的具备慧眼的一位“拾荒者”。
自称“拾荒者”的罗国新今年41岁,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说话还有点口吃的他,乍看很不起眼,但谈起自己付出多年心血的事业,他立刻兴致高涨起来。
罗国新出生在自古就有瓷都美称的景德镇,而他出生并长大的老里弄落马桥,正是著名的元代瓷窑所在地。900年前,这里曾生产大量精美、珍贵的瓷器,并远销到欧洲等地,成为当地权贵的象征。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质量最精青花瓷的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中所藏的青花瓷许多都来自落马桥。
古时候,为保证作为皇室用瓷的独一无二,需要在几件乃至几十件作品中挑选出一件,然后将同窑生产的同样设计作品毁掉。落马桥就成为了大量碎瓷的埋放地。据说地下埋藏着厚达十几米的碎瓷片,而且按照元代、明代、清代时间顺序逐层堆积。
罗国新从上世纪80年代就辗转马拉西亚、深圳、北京从事陶瓷生意,在见识过无数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后,他逐渐认识到,作为“垃圾”的碎瓷片同样为人们探求古代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工艺特点提供比对标本,而且许多景德镇鼎盛时期的杰作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见到了,但在碎瓷堆中却能够找到残存的部分。
于是罗国新开始了他在世界各地收购精美瓷片的事业。2009年,罗国新放弃了在北京经营多年的生意,回到景德镇,开始和城市建设者们赛跑,在建筑余土中“拾荒”、从老乡家里收购,收集被人遗忘的古代景德镇先民留下的“残缺美”。如今,全景德镇发掘出的有价值的碎瓷片,除了文物部门收藏的部分外,其余多数都被罗国新收藏。
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碎瓷片却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罗国新拿起一个拇指大小、有些残缺的小金蟾,告诉记者,这样一个小饰件就花费了600元。而这样的瓷片在罗国新家里数以万计。罗国新按照年份、制作工艺、制作主题分门别类,装满了几十个抽屉。摆在展示柜里最显著位置的是一组黏合好的“元青花”碎片。十几年前,为了这三四块碎片,罗国新就毫不犹豫掏了20000元,“这块碎片原本所在的元青花瓷缸工艺无比精美,甚至超过2005年拍出亿元天价的‘鬼谷下山’,所以收藏很有价值。”
近几年来,罗国新收藏的碎瓷价值逐渐被众人所了解,找上门来出高价收购瓷片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这项旁人看起来有些疯狂的“拾荒”事业,罗国新直到现在还背负着债务,本来卖出几件就能收回成本,他却全都拒绝了。谈到这件事他显得很坦然,“我曾经花8000元买了一块瓷片,在北京摆出来就有人看中了,直接出价40000元,但我没卖。我说这块瓷片所代表的是景德镇一段时期内的最高制造工艺,卖了,以后就再也买不回来了。”
为了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到中国古代工匠们所走过的足迹和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做出的贡献,罗国新正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落马桥筹建元代窑址博物馆。博物馆展品已经被归纳、挑拣完成,准备编辑成册并著书出版,这样一个展示“残缺美”的私人博物馆在全国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