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岳阳县委、县政府就作出了一个决策:将建筑陶瓷列为岳阳县的下一个支柱产业,政府将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但因招商和企业入驻相对缓慢,未列入上述五大产业。"不过谁也没想到,陶瓷产业的市场需求和资方实力会促使它(陶瓷产业)后来居上,成为我们这里的支柱产业。"新墙工业园区内一家百货商店的老板这样对记者说。
岳阳县与"陶瓷"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岳阳县鹿角乡内的鹿角陶瓷窑遗址为宋代遗址,据1973年有关部门实地发掘调查证明,北起九马咀,南至铜盆湖约16公里长的地域中,分布凿辟17处,每处10余座,共170座,产品有壶、罐、钵、碗、碟等,多为灰胎(少量红胎),上饰各种釉色和铭文、花卉等具有典型的宋代器物特征。这些都体现了岳阳人民对陶瓷生产方面所具备的强大的技术和工艺能力。
正是凭着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岳阳县坚定了发展陶瓷产业的目标。而这些条件,也被陶瓷企业运用得淋漓尽致,岳阳的陶瓷砖产品开始分流到周边多省及地区的农村市场,它与邻近的临湘市(同归岳阳市管辖,广东顺成企业投资的兆邦企业已经建成10条大型瓷砖生产线,8条线已全部投入生产)形成了大岳阳陶瓷产区,开始成为中部地区继江西高安之后,又一个重要陶瓷产区。
自2006年到目前,园区共引进了华雄、金城、天欣、宏康、百森、亚泰6家建陶企业,总投资16.8亿元。"今年3月,我们请来了专家、各级领导召开了座谈会,对园区陶瓷企业的产值做了一次评估。截止到3月份,园区共有8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2008年、2009年已上缴各类税费1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可以缴纳税费2000万元以上。到企业全部建成投产,预计可完成税费收入5000万元/年。"新墙农业工业化园办公室主任刘小林说,岳阳县发展陶瓷产业,不但让政府的财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也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展陶瓷产业,首先就给当地农民解决了扩大就业的问题。"刘小林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条陶瓷生产线需用工300人计算,8条生产线(3月份统计数据)就为20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而这些工人中绝大部分是就近应聘,按每人每年平均2万元收入计算,就有4000多万元进了他们的腰包,今年再有10条生产线投产,当地农民就有9000万元的年收入,到全部建成,38条生产线有10000多名工人,每年会有近2亿元工资由农民领取,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更应提的一点是,当地农民是出了厂房下田头,没有误农活,而且打牌闲坐的人少了。"
而据记者实地了解,截止到目前,新墙工业园内共有12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此外,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第三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自企业建设开始,十二公里(新墙镇政府所在地)就一年一个样。记者也感受到,这这个小镇上,运输业、服务业生意红火,物流公司、大小商场(店)、餐(宾)馆逐步增多且生意红火,同时其他相关产业也陆续带动,陶瓷配套企业、园区商贸、服务业也获得快速发展。
此外,岳阳市陶瓷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行业管理却没有建立起来,如信息发布、资源统筹、产品开发和环境保护等,这也可能会束缚产业的发展。陈先生是岳阳本地人,同时也是佛山市一家著名陶瓷机械企业驻岳阳销售处的代表。据陈先生透露,岳阳市陶瓷业主要采用传统的煤作原料,万元产值耗煤3.3吨左右,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渣,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据他反映,由于岳阳市陶瓷产业刚起步不久,大多数企业只注重生产性投入,对治理污染的配套设施还没有较大的投入。"岳阳陶瓷产业规划和配套还不是很到位,在走其它老陶瓷产区的老路,特别在环保、能耗方面,像岳阳县新墙工业园,6家企业聚集在一处,如果搞不好,日后环境污染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陈先生向记者坦承了他的担忧。
"当年(2007年)我们也曾经雄心勃勃,计划到今年(2010年),全市力争引进200条陶瓷产品生产线,使岳阳市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中心之一,使陶瓷业完成总产值150亿元、年创利税2.5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墙农业工业化园办公室主任刘小林对记者说道。不过,刘小林略带遗憾地表示,岳阳市要实现"引进200条陶瓷产品生产线"这一目标,似乎不大可能了。但是对于"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的说法,刘小林给予了反驳。对于新墙工业园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刘小林表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尚未平整的1300亩土地,用一到两年时间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新墙农业工业化园的总体规划是建设成50条陶瓷产品生产线,根据各企业的规划及已经投产的生产线总数统计,已经有38条。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督促现有陶瓷企业加快生产线建设,并且加强企业环保及绿化。1300亩土地平整完成后,将以建材项目为重点引进几个规模企业。至于后期是否还会引进陶瓷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品牌影响力大、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愿意进来,我们还是可以考虑的。"刘小林说。同时他表示,政府一直在积极引导和扶持陶瓷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