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勾画出产业发展的轮廓: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将走“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子,加快陶瓷产业基地化和集群化发展,努力把梧州陶瓷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广西最大、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和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及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力争到2012年引进建陶生产线200条以上,引资1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200亿元。
藤县中和集中区和岑溪市大业集中区同属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如何有效整合资源,错位发展,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梧州特色的陶瓷产业发展的道路,是摆在该市产业发展路上的一道课题。
关于陶瓷产业的错位发展,佛山早有先例。佛山陶瓷的“石湾系”和“南庄系”的同城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打”得难分难解。
事实上,在业界有这样一派声音,正如建材超市和建材专卖店这两种模式长期并存一样,在佛山如此庞大的产业支撑下,建设两个陶瓷城并非资源浪费,反而有助于进一步形成流通规模,提升整个区域的品牌形象。
佛山两个陶瓷大镇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为该市陶瓷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范本。藤县中和集中区和岑溪市大业集中区同属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这两个陶瓷园区发展的轨迹、特色各不相同,如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竞争,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将有望走出一条双赢的路子。
产业升级 向基地化和集群化发展
很多进驻梧州市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的陶瓷企业,都会有意无意提及佛山的“南庄模式”。
新中陶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廖文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佛山陶瓷产业从石湾镇逐渐扩展到南庄镇。南庄镇有大量土地,起初每个乡建一家厂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管理、技术人员逐步成熟,资本得到积累,很多私人老板纷纷承包厂房,开始扩大生产。2000年后,南庄镇陶瓷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一跃成为“中国陶瓷第一镇”。此后,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南庄镇的陶瓷企业慢慢向广东高明、三水、肇庆、清远等周边地区转移。
时至今日,佛山陶瓷产业一直在寻找转移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显的梧州自然成为了客商首选之地。对于承接陶瓷产业,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承接广东淘汰的产能落后的产业,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并非单纯地承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而是有选择性地招商,必须符合环保、技术等各项指标,高能耗的企业我们不接受。”梧州市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郭丽说,“我们设定的入园门槛非常高,经过挑选进来的企业都是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升级发展的企业。”
广西瑞远陶瓷有限公司经理梁连衍说,“与过去在佛山建厂不同,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先进设备、技术,包括对容易产生污染的环节严格技术指标控制。之所以转移到中和集中区,是考虑到这一园区潜力和活力很大,适合企业的发展。”
广西瑞远陶瓷公司计划上马13条生产线。梁连衍告诉记者,这里将会成为不少陶瓷企业的基地,方便向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以及东盟市场拓展。“如果有十家以上的大企业集聚,各类建陶产品集散销售,这里今后很有可能形成市场或家居装修的批发中心。”
其实,加快陶瓷产业园建设是梧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及陶瓷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升建筑陶瓷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陶瓷产业发展步伐,促进产业分工和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岑溪,由于这些陶瓷项目所带来的产业集聚的新动力,也正成为推动岑溪经济发展的一股激流。
对于岑溪来说,园区开发速度已经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了,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入园的陶瓷客商太多了,岑溪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冯天德说:“几乎天天都有”,“集中区已经不能承受这么多的项目了”。
冯天德认为,珠三角地区关于陶瓷产业布局的新调整,以及我们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了集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和效益。在这样的形势下,岑溪正在加快调整集中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并提高企业的入园条件,坚持从优中选优,以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档次,真正打造一个可以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坚持陶瓷产业集群化、基地化、规划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和延伸产业链为方向,推进陶瓷产业上规模上档次。这是该市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尽管两大集中区面向招商的对象各有不同,但招大商,高标准建设园区的步调却是一致的。
集群化、规模化是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行业配套,降低成本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按照该市陶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定位,两大集中区正谋划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推进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的配套发展,走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子。
错位发展 依托优势走特色化路子
以“资源换产业”是藤县中和集中区的最大特点。集中区附近陶瓷矿产资源丰富,高岭土贮量超过6亿吨,能满足陶瓷产业园集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广西新中陶陶瓷有限公司在广西拥有三处矿业,可为进驻陶瓷园区的企业提供完备的生产原料配套。这在国内园区都不具备的优势。”郭丽说。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中和集中区吸引着众多陶瓷行业企业家的投资目光,是实施“资源换产业”策略,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的结果,更是陶瓷行业企业家抓住梧州大力发展立体交通,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性基地”的良好机遇。
在规划发展当中,藤县陶瓷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面向以北部湾为重点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以承接东部陶瓷产业转移为主攻方向,选准承接点,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促进区域工业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基地化、基地产业化、产业集群化。”
目前,藤县凭借当地资源优势,已吸引了一批知名陶瓷企业的投资,随着这些生产线的投产,预计到2010年,藤县生产的建筑陶瓷将超过1.2亿平方米,成为广西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据该市有关专家分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集中区如果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产业结构雷同,特色个性不鲜明,功能作用不显著,品牌效应战略和产业集聚不明显,将缺乏对传统产业改造和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缺乏辐射和带动力。同时,不利于节约土地、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形成循环经济,不利于形成集团化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进行规模发展,才能发挥规模效应,做强载体,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郭丽介绍说,中和集中区的特色优势就是根据陶瓷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进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实行梯度开发,走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先进、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陶瓷产业集中区。
事实上,周边的一些县(市)也在开发陶瓷产业园区,吸引东部陶瓷生产企业投资,各园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优惠政策等各不相同。郭丽认为,既要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要与周边地区的陶瓷产业园区开展互利互惠合作,合作开发资源,避免发生互损性竞争。
对岑溪而言,泛珠三角的建立,使其从边缘走向前沿。一方面泛珠三角的构筑必将大大增强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与广西的经济联系,岑溪市作为广西与广东接壤地区,依靠其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土地优势,必然成为广西与粤港澳地区经济交往的前沿阵地。
岑溪市发展陶瓷产业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境内交通发达,连接南宁、梧州、广州的三大出口都是高等级公路,其中国道324和国道207线在市区交汇。而且,岑溪还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一个重要基地和出口,水电力资源储量达1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7.2万千瓦。
岑溪市新动力陶瓷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主管陈建江认为,尽管岑溪受地形所限,未能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陶瓷产业园,但却能通过灵活用地、科学用地弥补不足。加之,依托区位优势和矿产、水电资源优势,发展陶瓷产业大有可为。
不难看出岑溪大业集中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规划形态,即“两轴、六片区”。岑溪陶瓷产业发展分主轴和次轴,主轴为沿324国道两侧用地发展的轴线,东连筋竹片区,途经大业片区和归义片区,西连马路片区。次轴指沿着207国道两侧用地发展轴线,该轴北连安平片区,途经糯垌片区,南连岑溪市区。
片区的串珠式公路沿线分布,确实吸引了不少大客商。该集中区自去年7月建立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吸引了7家企业进驻。为了布局集中,以利于产业的集聚,大业集中区还综合考虑风向、水源、工业性质与民居之间的影响,合理布局工业用地,实现各类建设用地在规模和空间布局上的平衡。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分析指出,岑溪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接受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的经济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岑溪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岑溪陶瓷产业可以借鉴佛山发展模式,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的发展道路,并且形成于佛山陶瓷错位发展的格局,另辟蹊径,创造品牌。随着岑溪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岑溪陶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品牌受到关注,今后,岑溪陶瓷产业将可凭借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走“集团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依据岑溪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岑溪将陶瓷产业定位在科技陶瓷、文化陶瓷、环保陶瓷和经济陶瓷的产业框架内,依靠引进先进技术,不断瞄准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构建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设备,创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培育知名品牌,走品牌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