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萍乡陶瓷产业基地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如今,这里已成闻名江西省的陶瓷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园。记者来到被誉为“深圳建设速度”的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只见火热的工地上涌动着进位赶超快速崛起的冲天豪情,忙碌的生产车间展现了湘东区低碳经济产业园大发展的宏图。
定位决定品位,工业瓷都载誉来
记者走进陶瓷产业基地,陶瓷大道上车水马龙,车间厂房星罗棋布,绿意盎然,写有“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园”的宣传牌赫然在目。基地现有64家企业落户,引进资金59.98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0.6%。
面对这组数字,湘东区委书记曹光亮充满信心:这只是开端,我们的目标是将基地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工业陶瓷生产基地,到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年税利超20亿元。
如何发挥区内陶瓷企业的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改变行内恶性竞争、粗放生产现象?湘东区委区政府毅然提出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建设国内一流产业基地的宏伟目标。2006年8月,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生态型、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破土动工,投资4亿多元完善基地设施。短短4年,基地日供水达3万吨,日供清洁燃气达200万立方米,尽管基地周边拥有两座大型变电站,但仍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用电告急,今年,区长严荣华亲自调度就不少于10次,目前老关变电站正在建设当中。实现经济转型,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湘东区全面提升基地档次和品位,二期工程中规划建设博士创业区、高新技术陶瓷孵化区和工业陶瓷研发检测中心。今年的建设高潮中,陶瓷产业基地产品展示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5亿元的产品研发和检测中心已基本建成,博士创业园快速推进,铁路专用线正式启动,对接西气东输的天燃气管道工程进展顺利。
基地交通四通八达了,厂区绿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服务功能完善了,整体形象靓起来了——一个“一心、一带、两轴、五组团”的低碳产业园呈现在世人面前。2007年6月,萍乡陶瓷产业基地被江西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的工业陶瓷产业基地,同年9月又被列为全省重点工业调度项目;2009年1月,“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称号花落湘东。
变“引资”为“选资”,聚集优势显出来
萍乡龙发实业公司罗接发总经理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在萍乡陶瓷产业基地,每生产一吨陶瓷产品可节约电费、燃气等生产成本150元,一年下来就节约1000万元。这个“秘密”一公开,原先质疑、观望的企业主们纷纷争相落户。为了不使基地成为污染型企业的摇篮,湘东借势整合区内企业资源,淘汰40多家不符合环保节能要求的小陶瓷企业,彻底杜绝了“烟囱”生产的现象。
就在全国各地投资者聚集湘东陶瓷产业基地之时,基地调优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工业陶瓷,变一业独大为多业并举,以工业陶瓷产业为主,延伸产业链,进军新型陶瓷材料领域。2009年基地进一步转变招商思路,变以往“拾进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大力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不招污染型企业、不招不符产业规划的企业、不招投资低于1000万元企业、不招低质同构的企业;大招工业陶瓷产业链上的好项目、大招科技创新的新项目、大招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大招亩年纳税高于10万元的高产项目。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对接山东淄博、广东佛山等国内知名陶瓷生产区,对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纷至沓来。
重招商更重引智,湘东区四套班子求贤若渴,“你们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动!今后,产业基地一定会成为全国高科技人才创业的首选之地。”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和许多企业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湘东区委书记曹光亮、区政府严荣华区长与佛山陶瓷研究所所长冯斌博士保持沟通和联系长达4年,多次到广东佛山与他促膝恳谈,赤诚之心和执着精神终于打动了冯博士。今年3月底,冯斌把投资3亿元的金刚高科陶瓷的“绣球”抛给了萍乡陶瓷产业基地。
门坎高起来了,20多家企业吃了“闭门羹”,但基地这两年却引进了20多家规模型企业,博士创业园不到半年就引进了4个大项目。更令人欣喜的是第一批引进的生产企业发展日益红火,江西正大陶瓷在江西落户后企业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发展迅速,如今又投入1亿元建设三期工程,星达星陶瓷公司正投入50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弘源煤化工的二期工程正在筹划之中。
突出科技创新,品牌效应显出来
今年,在与外商洽谈业务时,萍乡市龙发实业公司董事长罗接发拿出了一张HPAL全瓷球拱产品获国家专利的证书,一举拿下上千万元的订单。2009年以来,这个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新型产品优势,带来了7000多万元的新业务。现在,基地类似龙发公司尝到科技创新的陶瓷企业有20多家。
产业基地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航母”的不竭动力,出台了工业陶瓷“十个一”的措施,年预算500万元创建科技创新基金,引进或研发一个新产品奖励30至50万元;同时,基地想法设法为企业主“健脑”,聘请专家教授集中培训2800多人次,组织参观现代化企业200多人次,科技创新、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湘东陶瓷企业生产实现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由仿造向制造转变、由低效向高效转变。目前,基地陶瓷企业获得国家级品牌8项、省级品牌16项、产品质量认定137项,申请国家专利100多个。
基地在设立党支部的10多家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借脑引智工程,组建“智囊”团,聘请科技顾问28名,实现了企业健康科学发展;为45家企业牵线搭桥,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吴建锋等51名专家学者担任企业顾问。今年4月9日至19日,法国的陶瓷专家安德烈·班尼特受邀到基地专程“号脉开方”,开启了一扇与世界陶瓷同行交流的窗口。现在,区委、区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姻”,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签订了发展工业陶瓷科技创新协议,与12所科研院校联合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为9所科研院校设立技术推广站,与45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和互访机制。有了人才的支撑,投产的企业都建起了产品研发实验室,坚持绿色与效益双赢。今年1至7月份,基地主营收入达45.1亿元,实现利税4.58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2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