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园博园打造陶瓷文化产业新载体

济南西部新城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园博园会展中心位于园博园景区中心地带,10所大学环绕周边,这是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什么样的展览能与这样优美的环境相匹配?如何把高校资源变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我们经过潜心研究,目标渐渐明确打造精品文化艺术类展览,做高校和产业嫁接的高端展会平台。经过6个月的调研和4个月的紧张筹备,首届山东陶瓷艺术博览会于9月8日正式开幕,这也是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的首个自办展会,留下了颇多启示。

首届山东陶瓷艺术博览会旨在打造高端艺术陶瓷品牌展览,实现艺术与产业的对接。为此,还在园博园里建了一个“毓窑”,作为展现全新创作概念、促进陶瓷艺术交流的平台。济南并不是陶瓷产地,为什么选择做陶瓷艺术博览会?

陶瓷是中国的国粹,陶瓷产业也是国家的重点文化产业之一。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字画、古玩、瓷器、玉器等的成交额在全国名列前茅。陶瓷艺术或者说艺术陶瓷完全能作为首个品牌展览的起点,这是我们举办这届博览会的背景。

许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在济南做艺术陶瓷展?首先是因为陶瓷与大众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随处可见,陶瓷也是文化载体,举办高端艺术陶瓷展,依托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艺术品收藏潜力,全力推动艺术陶瓷发展。其次,淄博是著名陶都,具备陶瓷企业的资源优势,而济南具备创意智力资源优势,通过艺术陶瓷展会这个平台,可以整合不同区位的优势资源,有利于产业升级。第三,我认为,京沪高铁通车后,乘高铁由上海到济南仅需2.5小时,北京到济南仅需1.5小时。济南周边500公里覆盖了近3亿人口的经济发达区域,形成了“半日经济圈”,借力发达的交通,高端文化艺术展为加强艺术家们的国内和国际交流提供了舞台。

所有参展的“瓷本水墨”作品均出自“毓窑”,这是本届博览会的最大亮点。我们创建的“毓窑”,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区雕塑、绘画、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有关专业的专家学子的“公共工作室”。有了“毓窑”陶艺工作室,书画家们不必去江南,就能完成陶瓷艺术作品的设计、加工、再创作、烧制等工序,他们在白色的陶瓷毛胚“纸”上作画,然后入窑高温烧制精美的陶艺作品,让人们在济南就能感受江南制陶的意韵。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在“毓窑”意外发现了一个瓶口破损了的毛胚,说不能“瞎了她”,一定要“救活她”,他在这个毛胚上画了幅“瑞兽图”,经过千度高温窑变成了一尊具有残缺美的艺术品,在展会上获得广泛好评。

任何城市、任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的强大支撑,你如何看待艺术陶瓷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今后,在做好艺术家与企业家对接、引领西部新城文化产业发展上有哪些打算?

产业提升离不开艺术,艺术进行复制就形成产业。“毓窑”作为一个案例,核心是和高校艺术学科的合作以及对文化产业智力资源的挖掘。一座“毓窑”,成为链接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节点,艺术家和企业家对接这个点做好了,不仅能促进山东陶瓷的产业升级,更能给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带来有益探索。

艺术陶瓷是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和载体,它让我们办展的期望变成现实:创立“毓窑”,尝试让艺术家爱上瓷本水墨;展会与科技园艺术院校合作,举办“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将探索性的陶瓷艺术引入人们视线;联合泰山瓷业做国际木火节的后期延伸展览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陶瓷精品参展等,都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不同类别的瓷器魅力。

这场展会的最大收获,就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找到了新载体,验证了高校资源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展会上大师云集,用纯粹的陶瓷艺术和视觉语言阐释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给人以视觉冲击,更能震撼心灵,这种“震撼”也显示了西部新城高校聚集区的文化凝聚力,增强了我们盘活大学智力资源、做好艺术与产业对接的信心。今后,我们将依托山师、山艺、山东工艺美院等10所高校18万名师生的强大智力资源,推动企业与人才零距离对接,做好园博园文化产业创新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