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这个“冬天”并不冷

1-11月,泉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监管德化出口日用陶瓷5680批、货值1.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5%,其中出口值占福建省出口日用陶瓷的90%以上。

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生产成本节节攀升以及贷款难,国内陶瓷行业逐渐步入“严寒”。然而,德化瓷却逆势增长。原因何在?

采访中,笔者发现,转型升级成为当地共识,政府积极为企业“减负、解困、输血”,企业则以质取胜、创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高端市场。

政府:解困输血“暖冬”

日前,一个特殊的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料库在德化龙浔镇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该镇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获取贷款1200多万元。

面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的局面,从10月8日开始,德化县委开展“驻百村、进千户(企)、帮万民”活动,安排县乡领导挂钩联系700多家企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进行帮扶,加快企业“二次创业”步伐,切实促进其转型升级。

县委书记吴深生说,由于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当地政府已将转型升级当作长期策略,当好企业的“气象员”、“导航员”、“保障员”与“服务员”,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强身健体“御寒”

“公司的产品85%以上出口,走的都是高端市场,平均单价是国内日用瓷出口价格的4倍以上,连迪拜‘帆船酒店’里都用我们的产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庆水说。

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告诉笔者,开拓国外市场须了解顾客的喜好和需求,要根据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当地节日推出不同商品。今年,该公司仅新推出的夜光陶瓷一项,就为企业带来逾千万美元的利润。

“我们就是要做高端,要登大雅之堂。”福建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少东说,为了打造品牌,公司所有瓷品都采取限量版生产,以专卖店、直营店形式销售,全国统一定价,不批发、不打折。富贵红还作为高端礼品瓷积极参与国内重大节庆活动和文体盛会,知名度直线上升。

采访中,笔者获悉,当地多数企业家已深刻意识到,简单模仿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要避免受制于人,就须“强身健体”,让自主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战略,从质量、品牌、文化等多方面助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从外向型变为内外兼顾、从照单生产变为自主研发。

产业:抱团成长“迎春”

日前,德化县鹏祥工业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试点项目获省质监局批准立项实施。今后,该示范园区将在标准制定、资金扶持和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当地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样本。

目前,德化已有近30家涉及陶瓷产业的企业入驻该工业区,其中多家企业参与陶瓷产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园区内80%的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此前的10月28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顺美集团博士工作站成立。工作站成立后,校企双方将展开广泛合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再早一些,今年7月28日,德化成立了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家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个事业单位加入。该联盟按“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有效整合资源,突破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合理调节资金、人才、设备,创建分工协作机制,形成抱团发展。此外,联盟还发挥行业自律的平台作用,有效规避产品仿制、低价恶性竞争等行为,增进陶瓷行业合作。

“抱团成长才能水涨船高。”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副会长严宝敬说,在同业公会组织下,众多企业组成联盟,立下企业之间不能互相仿冒生产的行规,还抱团参加国内外陶瓷展览,共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