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就是逼着你别做了”
3月17日,欧盟官方公告了对华瓷砖反倾销调查初裁结果,在涉及我国的1400多家企业中,仅山东雅迪陶瓷有限公司等三家建陶企业获得单独税率,112家合作企业税率为32.3%,超九成的企业面临73%的统一税率。
应欧盟瓷砖生产商联合会申请,欧盟委员会去年6月19日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正式立案。
这是中国陶瓷十年内遭遇的第六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
欧盟派出调查小组到淄博抽查了山东雅迪,最终给了36.6%的单独税率。
据淄博海关数据,欧盟市场仅占淄博建陶产销量的千分之一。尽管本次反倾销对行业整体“影响不大”,但在淄博建筑陶瓷协会秘书长乔远昌看来,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建陶产品的出口环境日趋恶化。
初裁实施的临时性关税从3月17日至9月16日执行半年,届时再最终决定是否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拥有27个国家5亿多人口的庞大欧盟市场,对中国瓷砖或要关闭大门,一批企业将不得不放弃欧盟市场。
统一陶瓷董事长袁国梁说:“欧盟当地进口商要按新税率纳税,在当地不能提高销售价格,势必就会让中国的出口商压价,而整个建陶行业的出口利润率很低,价格已经没有商议空间,这实际上就是逼着你别做了。”
“我看不起这样的企业”
“模仿我的花色,低价争抢我的既有客户,我看不起这样的企业。”3月25日,袁国梁谈起欧盟市场时忍不住痛批一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企业。
淄博市工商部门调研发现,建陶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企业习惯“拿来主义”,看别人的产品好卖,就一拥而上,竞相模仿,同样质量、档次的产品售价比广东的品牌能低15%—30%。
产品价格太低(低于成本价或本国售价)是反倾销成立的必要因素,导致欧盟实施本次反倾销的表面原因是我国建陶产业长期的低价竞争格局,更深层的病根恐怕还是我国建陶企业薄弱的品牌意识。
“江北建陶看淄博,淄博建陶看淄川。”淄川的建筑陶瓷产量占淄博市的60%,
是支撑淄博成为全国第二大建陶产区的主要力量。然而,去年12月21日,淄川在淄川建材城启动“建材下乡”试点特惠活动,所选东鹏瓷砖卫浴、强辉陶瓷、萨米特陶瓷等12家陶瓷卫浴企业竟无一个当地品牌。
据工商部门调查,淄川60%以上的建陶企业老板对品牌建设信心不足,对商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发展眼光和发展规划。
此外,贴牌现象普遍存在,淄川区80%以上的建陶生产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贴牌或标注外地产地现象,一家已经拿到中国著名商标的建陶企业,拥有8条生产线,产能该区第一,然而“自己的品牌卖不动”,仍然摆脱不了为他人贴牌生产的尴尬境地。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区约有30家建陶企业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
“南有佛山、北有淄博” 格局被打破
淄博乃至全省的建陶产业,在国外市场遭遇反倾销步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在新兴建陶产区包围下,国内市场也日渐萎缩。
乔远昌不无焦虑地分析说:“东南西北”四面的竞争环境。东边是海,暂且不说。往北看,河北唐山和高邑、内蒙古鄂尔多斯、辽宁法库等产区把住了北方市场,山东低档砖销往东北的网络被生生截断,甚至“一片都出不了山海关”。
往西看,近的有河南鹤壁,远的有四川夹江,已经抢去了不少西部市场。往南看,且不说福建本身就是中国五大建陶产区之一,单说广东佛山的知名企业在江西高安、景德镇建厂,把销售半径向北推进了1000公里,不仅把长江南岸的市场尽收囊中,还跨江北上把市场争夺战摆在了山东企业的家门口。
由此看来,中国建陶产业当年“南有佛山、北有淄博”的格局已被打破,新兴产区在销售辐射范围上对淄博形成了包围。
袁国梁表示,应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多元化开拓市场仅是权宜之计,放弃市场更不是明智选择,唯有在科研创新支撑下走自主品牌之路,才是建陶产业真正的突围路径。
为重振“北方瓷都”这一产区品牌,淄博正在按照“做大一批、转移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推进品牌战略,明确提出截至今年底要砍掉四成建陶生产能力,把产能从目前的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以内,为品牌企业做大做强腾出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和推动建陶企业完善创新体系,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