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向以农业立县的内黄县从2009年以来,大规模招商布局陶瓷业,蓄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规划面积为9平方公里的内黄县陶瓷产业集聚区,先后引进多家陶瓷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50条生产线的陶瓷项目,“中原瓷都”气候既成。
内黄县为何能在短期内引来如此多的陶瓷企业?陶瓷行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简称“三高”)在这里是否已经解决?答案或已揭晓。
法库模式
3月31日傍晚时分,内黄县西丈保村村民张学义眯着眼睛看着硝河对岸的厂房,下班的工人们骑着电瓶车鱼贯而出。曾经熟悉的耕地上矗立起一片片工厂,村里的泥娃们告别田地穿起工装走进那里。“变了,真的是变了。”张学义自言自语。
从2009年开始,内黄县城南3.5公里处面积为9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地图标注上从“耕地”褪变成“陶瓷产业集聚区”。至今,该区先后引进多家陶瓷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50条生产线的陶瓷项目。
“中原瓷都”是这个陶瓷产业聚集区另一个响亮的名字。
与其同步的是,有5万多名村民成为工人。
内黄县选中陶瓷业作为新经济引擎,或许与法库经济现象无不联系。
位于沈阳北部的法库县在发展陶瓷业之前,曾是传统农业占主导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2002年以前,该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县财政收入4000万元。
2002年初,法库陶瓷工业城挂牌。法库县一面用上级支持的专项资金“筑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面在土地、税费、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派出大批干部“引凤”,进行强力招商。当年6月,第一条陶瓷生产线落户工业城,年底,开工建设的生产线达到了21条,其中投产4条。
到了2004年,开工建设的生产线增加到33条,其中投产8条,实现产值6.5亿元,税收800多万元。
2005年,法库县乘势而上,又开工建设了104条陶瓷生产线,其中投产27条,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4000万元。
2006年,法库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亿元,其中陶瓷产业30.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其中陶瓷产业贡献9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
如今,法库陶瓷工业城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现代化产业为主体,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汇聚建筑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卫生洁具于一城,法库县域经济也因此发展壮大。
内黄经济状况与法库发展陶瓷业之前相近,也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2万人,100万亩耕地,胶泥地、沙土地、盐碱地兼具。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不足1个亿,其他全靠上级转移支付。
当陶瓷产业成为拉动法库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后,内黄也期待这一奇迹在工业基础薄弱的盐碱地上重演。
抓住契机
2009年7月,福建一位陶瓷企业投资商考察中原市场,准备来河南投资。在河南考察了8个地方,内黄是资源、基础条件较差的,投资商准备放弃内黄,投资他处。
得知这一信息后,内黄县委书记郭建华、县长王永志轮流多次赶往东北法库住地约见那位老板。他们表示,内黄虽穷、投资条件虽差,但保证投资环境最优、服务最好。
诚心最终打动了福建闽清陶瓷行业的领军人物朱宋飞。2009年7月,朱宋飞与内黄签订了8条生产线投资协议。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个领军人物刘更生也与内黄签订了8条生产线投资协议。
安阳市福惠陶瓷有限公司于2009年7月入驻内黄县陶瓷产业集聚区,由山东淄博城东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5条生产线。其中,一期投资2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做建设规划。
据估算,该公司5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同时安排2500人就业。
去山东淄博城东企业集团招商前,内黄把这次招商的细节谋划的很周全,怎么做工作、怎么见面、达到什么目的,每一步都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县四大班子领导轮流去,力邀公司经理孙守年到内黄来考察,共分批去了十几次。孙守年说:“你们书记、县长还真用劲,有的地方招商来一次就算了,你们两个人多次来,我再不去就不好意思了。”最后他到内黄来考察,几天后欣然签约投资建厂。
“内黄的这种招商精神,为陶瓷产业的兴起迎来了契机。”4月1日,内黄县陶瓷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董彦伟说,2009年以来,内黄先后引进了日日升、新明珠、新南亚等多家陶瓷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产业集聚,从而抓住国内陶瓷产业第三次重新布局的契机,为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瓷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投资商对内黄情有独钟?除了以情招商外,是不是还有幕后故事?“内黄县是靠以情招商,以及融入式服务。”4月6日,内黄县委宣传部的张晓霞一再强调,内黄县在招商中以情打动客商。
一名客商向本报记者说,陶瓷业对建厂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要求并不高,投资在哪里,关键看当地对项目的支持力度。他说,县委书记和县长等四大班子领导多次热情邀请他来内黄投资,让他看到了当地对陶瓷产业发展的热情。他在考察了河南、河北等地后,最终被内黄的真情打动。
解决“三高”
虽然工业产值、解决就业等升长空间巨大,却无法掩饰一个事实:过去,陶瓷产业由于对原料、能源、土地等资源消耗巨大,而被外界界定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简称“三高”)行业,一度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淘汰、搬迁和限制发展的产业。
“‘三高’问题,在过去传统陶瓷企业中不可避免,但现实情况是,随着技术改进,陶瓷的‘三高’说法已经不再贴切。” 安阳日日升陶瓷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富华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所到的日日升、新明珠、福惠3家企业生产车间,很难见到粉尘。
内黄县环保局环评股长柴国良说,“三高”问题已经成为历史。比如污染方面,一个是粉尘污染,从技术上已经解决;另一个是含酚废水污染,现在已通过废水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
关于高能耗问题,主要是电耗。目前内黄陶瓷产业集聚区内各个生产线都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对降低能耗有很好的控制。安阳市电业局专门为集聚区搭建了一个变电站。“园区用电与内黄县用电并不交叉。”柴国良说。
关于高消耗,柴国良说,其原料主要是矿石,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运来,对当地地质没什么影响。
据了解,为了使已经招来的项目更快办理完“环评”审批手续,安阳市环保局积极帮助项目方筛选环评单位,最后确定由“环评”水平较高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对内黄县环境状况较为了解的安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制。他们仅用30天的时间就做好了“环评报告书”。
“环评报告书做得快,不等于忽略环评。”柴国良说,保证环保是必须的。在搜集数据时,他们尽可能做到最精确。
瓷都在望
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中原市场在6亿平方米以上。今后10年乃至20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的大量需求,仍将使中国制陶行业每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稳定发展,其市场潜力巨大。
鉴于陶瓷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内黄县提出了建设“中原瓷都”的构想,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50-100条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把内黄打造成中部五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据悉,内黄引进的陶瓷项目全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每个生产车间长度达到1公里,项目投资强度达到每亩120万元。三年内,50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可直接用工3万人,带动就业十几万人,仅给工人发工资每年就5个亿,财政收入增加5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50亿元,全县生产总值将达200多亿元,比现在翻一番,相当于3年再建一个新内黄。
内黄县和陶瓷相关打工的有5万多人。以城关镇西丈保村为例,村里有1200人在陶瓷企业打工。企业都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瓷都’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年过60岁的张学义坦言,他和村民都在适应这种新生活。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