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城醴陵,荆楚古邑,是文明全国的“古瓷都”和“花炮之乡”。
如今,这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生机勃勃,活力迸发,正以矫健的步伐,奔驰在从产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征途上。
瓷城支柱,转型升级绿色链
大潮澎湃,百舸争流。
株洲醴陵是一个以陶瓷花炮传统产业为依托的生产出口基地。然而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醴陵人发现,浏阳、宁乡等一些省内县市以惊人的速度裂变发展,株洲县、攸县等一些相邻县异军突起,标兵越跑越快,追兵越追越近。县域经济竞争加剧,不进则退。
株洲市委常委、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掷地有声:“争一进百,科学跨越”,各项工作在全省争创一流,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醴陵市委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醴陵市“一心一意谋产业,聚精会神抓集群”,着力调结构,转方式,瞄准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产业园区“品牌化、特色化”,新兴产业“两型化、规模化”,三抓并重,将陶瓷产业培育成以新型陶瓷材料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将花炮产业培育成安全、环保、时尚产业,推动“醴陵陶瓷”列为株洲市“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带动轨道交通、汽车制造业的配套跟随和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
去年,株洲醴陵共引进新型产业项目24个,合同引资79亿元,创历史新高。电瓷电器产业园、汽车配件产业园、高档旅游鞋制造、箱包制造等十大项目,使得醴陵产业发展多点开花。
活力迸发的醴陵,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殊荣。去年,醴陵陶瓷产业迈上“两百亿”台阶,花炮产业达到“一百亿”规模,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508产值过亿元企业12家。今年上半年,醴陵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同比增长43.3%。
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两型发展,使醴陵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世博传奇,“概念服务”放异彩
醴陵市委、市政府把做概念,优服务,搭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抓手。
抓住国家出台“调方式,转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园区发展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培育集群,培育龙头,培育品牌。
去年,醴陵市按照“政府做概念,企业做品牌”的思路,整体打造“中国釉下五彩瓷之都”区域品牌,《世博传奇——瓷瓶上的世博故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釉下五彩瓷在世博展馆大放异彩,醴陵陶瓷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
抢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机遇,推进天然气的使用扩面,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该市陶瓷产业燃料成本降低50%以上,产业标准化率提高10%以上。
打造区域物流中心,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醴陵生产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企业出现困难,醴陵市委、市政府总是在第一时间排忧解难。
2008年,株洲时代金属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还只有5800万元,去年一举跃过2.8亿元。谈起公司的成倍增长,董事长顾东来说,缘于醴陵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扶持。2009年,谢清纯带队来公司现场办公,公司很快从银行获得2000万元的贷款,完成了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改造,产能实现成倍扩张。
近几年来,醴陵各部门干部服务企业蔚然成风。
文化软实力,让发展引擎“飞起来”
今年4月28日,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奠基。
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规划占地650亩,总投资达20亿元,建设陶瓷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基地,将其塑造成株洲和湖南的一张产业名片。
醴陵在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的同时,挖掘产业文化特质,以文化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技术链高端发展,实现“醴陵制造”向“醴陵创造”转变。
醴陵陶瓷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向平说,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瞄准打造“中国瓷谷”,壮大智力和文化引擎,目标是推动“千亿陶瓷产业”实现由“跑起来”到“飞起来”的转变。
引导企业和国家陶瓷艺术大师对接,醴陵拥有15名国家陶瓷艺术大师,在陶瓷产业园规划中专门建设艺术大师工作室和生产基地,“华联瓷业”和艺术大师合作,成功开发出酒瓶瓷。
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规划建设陶瓷学院,定期为园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
枯燥的数字远不能描述现实的火热场景。走进产业园区,一股勃勃生气扑面而来:先后入园投产的55家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3万余个就业岗位,还诞生了“时代金属”和“华联瓷业”等6家亿元旗舰企业,占醴陵工业亿元企业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