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的工业陶瓷产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资源枯竭、市场竞争等重重危机之下,作为传统产业的湘东工业陶瓷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近日,走进湘东,记者感受到这里热火朝天的创业气氛,发现一个“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生态型”的新型工业陶瓷产业正以集群方式快速发展。
湘东工业陶瓷历史上有过辉煌。1971年,湘东下埠镇横溪村农民张开国用筹措来的300元钱,建起了一座土窑炉,并用当地瓷泥烧制出湘东工业陶瓷第一代产品——拉西环,年销售收入达到6万元。很快,“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手工业陶瓷企业在湘东遍地开花。此后,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飞速发展,产品一度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一批企业成为行业的先行者,营销人才超过3000人。
然而,到了1995年,湘东工业陶瓷开始暴露出分散经营、重复建设、低质同构、无序竞争等弊端。经过短暂繁荣后,老工矿区湘东也面临着能源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增大、可用财力不足等严峻考验,一个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的传统支柱产业经历着转型过渡期的艰难和阵痛。
形势的巨变坚定了湘东区政府“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2007年,湘东区政府明确提出“淘汰一批、提升一批、壮大一批”的产业改造方案,推动现有陶瓷生产企业加快改造提升。
随后,湘东区组织科技、项目、财政等部门成员,全面走访全区陶瓷企业,开展对科技项目的调研、筛选工作,最后,大刀阔斧地关停了倒焰窑生产企业124家,拆除倒焰窑398座、烟囱199根,改建隧道窑和辊道窑81条、梭式窑和推板窑143座、电窑11座。当年,湘东区淘汰落后陶瓷产能356万吨。
在转移和关闭一大批陶瓷企业后,湘东陶瓷产业如何找到未来更宽广的绿色发展空间?
“这是以退为进的战略”,湘东区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人说,作为传统产业的工业陶瓷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毕竟还是有着它厚重的资源、人才优势,调整是为了改造和提升。
2006年8月,一个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在湘东区320国道开始建设。6年过去,这片原本杂草丛生的丘陵上,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朝着“科技型、规模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园区建设目标,湘东区累计完成投资近7亿元,打造陶瓷产业转型平台。高标准建设的工业陶瓷国家测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研发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博士创业园、高新技术陶瓷孵化园等相继建立,让基地企业与科技实现“零距离”接触。
同时,为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湘东区政府又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区工业科技创新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兴区战略 构建人才高地的意见》等加快科技创新政策,每年还拨出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重奖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
在政府带动下,湘东陶瓷企业纷纷投身到校企对接、创新提升上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与83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26家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了51名专家、教授为企业科研顾问,有12所科研院校在企业内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企业累计投入科研平台建设超过3亿元。
产学研紧密结合极大推动了湘东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东桥瓷厂成功开发出羟基铁包覆过滤材料,产品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兴特种陶瓷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温材料、高孔密度蜂窝陶瓷等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多项国内国际空白;龙发实业股份公司从当初的作坊企业成为了湘东工业创新的领头羊,自主研发出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产品……
短短几年,湘东陶瓷企业共取得国家专利125项,获得国家级品牌8个,省级品牌16个,产品质量认定137项。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化工园区工业废水处理、羟基铁包覆滤料污水处理剂等新技术、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的湘东工业陶瓷正朝着掌握行业“话语权”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