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东风瓷厂

说起东风瓷厂,对于老一辈的景德镇人来说,会感慨万千。

“我老爸也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岁月。每当看着瓷厂的旧照片,老爸就会思绪万千。”原东风瓷厂职工子女小余告诉记者。

东风瓷厂的辉煌,对于现在许多当地人来说,恍如隔世。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讲述东风瓷厂的风采就必须回到几十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瓷厂的效益达到了鼎峰,当时厂里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技艺精美细腻,瓷器生产数量之庞大,供不应求,工人们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虽然辛苦,但是大伙心里都很满足。”64岁的东风瓷厂退休干部方陶生回想起当时厂里的点点滴滴,仍掩饰不住激动。

近日,记者试图寻访东风瓷厂的过去和现在。尽管瓷厂已经搬迁、尽管瓷厂已经物是人非、尽管瓷厂的特色产品已经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它仍是许多景德镇人心中的以瓷为傲的东风瓷厂。

东风瓷厂的辉煌前身

现在的东风瓷厂已经搬迁至高新区,保留在原址的东风瓷厂与记者记忆中的印象有很大区别: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没有随处可见的陶瓷,只有一栋陈旧的行政大楼。

“我很怀念以前的东风瓷厂,对于它,我一直有归属感。”退休干部方陶生告诉记者,那时的工作场景已经成为他脑海里永不褪色的记忆:东风瓷厂建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

东风瓷厂始建于1951年,当时是由几十家手工陶瓷生产作坊和彩绘加工红炉自行集资筹建起来的合作社性质的陶瓷生产企业,取名为景德镇裕民陶瓷股份公司。1953年10月,公私合营后改名为景德镇裕民瓷厂。1956年,裕民瓷厂由陶瓷管理局规划并扩大生产规模,成立了景德镇第一瓷厂。1959年,为加快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步伐,由省陶瓷工业公司批准将第一瓷厂扩建为景德镇国营东风瓷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风瓷厂历经了“十年动乱”的浩劫,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业生产经营一落千丈,面目全非,运作艰难。

1976年后,东风瓷厂开始全面恢复日用瓷生产,厂党政各级领导审时度势,着手将原改产的生产作业线逐步恢复过来,并进行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劳动纪律、工艺操作、基础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整顿。1978起,东风瓷厂再次恢复往日生机。

1980年,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东风瓷厂参加了当年的“广州春季国际贸易洽谈会”,接到了大批量前苏联及中东、西欧等国家碗类产品的订单。为圆满完成出口瓷任务,让企业重振雄风,企业加大了碗类生产的步伐,组建了以原二分厂为基础,技术科、试制组等部门协同参加的碗类新产品开发中心。

“根据广交会出口瓷订单的图样,新产品试制组克服了技术资料不全,机械设备简陋,工艺技术力量不足等实际困难,尤其是解决了试制中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一系列问题,在几十次反复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经验,一个多月后试制成功的产品定名为系列英碗,品种规格共8个品种,40多个花面,试制出来的系列英碗样品瓷造型精致,花色新颖,瓷质优良,已下订单的外国客户见到样品后非常满意。”说起这段回忆,方陶生面带微笑。

东风瓷厂相关负责人鄢跃年告诉记者,从1976年起,厂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在壶类大量生产的基础上,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并向品种多样化发展,由各式东风壶、汽球壶、30件四合壶、系列青花玲珑壶和景德镇壶,发展到大规模生产系列英碗、庆莲碗和各式盘、杯、碟、匙等近500个品种、1000多种花面,制瓷工艺也由纯手工化向机械化、半自动化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

方陶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瓷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鼎峰,当时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技艺精美细腻,瓷器生产数量之庞大,供不应求,工人们每天都热火朝天,虽然辛苦,但是大伙心里很满足。”

改制后的东风瓷厂

过去的东风瓷厂坐落市中心,也就是如今的国贸广场。东风瓷厂于1959年正式成立后,经过几代干部职工的同心协力,东风瓷厂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1982年,拥有职工4700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就达3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

当年,东风瓷厂是典型的分散型陶瓷生产企业,年生产日用细瓷4000多万件,其中出口瓷1000多万件,年产值3000多万元,年销售额295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600多万元,年上缴国家利税300多万元。跨入景德镇陶瓷生产十强企业行列,列为省、市重点陶瓷生产企业。

东风瓷厂的职工们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辉煌的瓷厂却慢慢走向没落。1995年,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夜之间改制,只有关停,没有并转,东风瓷厂当然也在其中。

方陶生情绪低落地说:“瓷胎还晒在场里,瓷窑依然火烫,一纸令下,几千瓷业工人全部遣散。上下班常常塞车的东风瓷厂,一下子门前冷落,没了生计的工人们,只能自寻生计。”

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是历史留给景德镇人的丰富灿烂的稀有资源,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1995年后,东风瓷厂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在困境中,东风瓷厂并没有止步,而是积极探索在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模式,率先在景德镇陶瓷企业中进行了企业改制,改制后的东风瓷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内容,实行了企业内部股份制重组,组建了景德镇蓝博瓷业有限公司。

尽管当时厂里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但大家面对种种困难,依然不气馁、不懈怠。重组后的景德镇蓝博瓷业有限公司象征着雨后彩虹,将重放异彩。

鄢跃年介绍,蓝博成立后,按全新的发展思路、全新的工艺流程、全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来投入市场机制中营运,开发了“新工艺、新材质、新品种、新花面、新包装”,注册了“蓝博”品牌商标,生产出的各式陶瓷产品单件瓷、配套瓷、系列瓷、中温瓷、色釉瓷、釉上、中、下彩瓷花面新颖,造型别致、设计独特、质地优良,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受到国内外新老顾客的满口赞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多种经营体制共存,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的局面形成,东风瓷厂也逐步演变成个体陶瓷租赁企业,此时的管理功能慢慢演变成了服务功能。

别称“壶子大王”

老一辈的景德镇人都知道,东风瓷厂创建后,素有“壶子大王”之称。东风瓷厂是江西省陶瓷公司所属企业的“壶子大王”所生产壶类品种繁多,其壶类产量约占全公司的80%以上,而100件乔梁壶更是壶中之王。

东风瓷厂100件乔梁壶生产历史悠久,建厂初期的裕民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将该产品为企业特色的拳头产品。鄢跃年告诉记者,但当时100件乔梁壶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完全靠手工拉坯成型,然后由修坯工将上、下两节壶身用泥浆接上,再接壶嘴和提牌,生产一把100件乔梁壶,工序繁多,规格不统一,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客户常有意见。

东风瓷厂成立后,厂领导根据市场需求和100件壶生产工艺现状存在问题,将该产品列为企业重大产品立项攻关课题,并决定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来取代拉坯制壶工艺,经过反复试制,最终研究出一种当时较为先进的离心注浆成型工艺方法来生产100件乔梁壶,工效一下提高了十几倍,而生产出来的100件乔梁壶规格统一,厚薄均匀。由于新生产工艺方法的运用,新生产出的100件乔梁壶受到广大新老客户的欢迎。

“在景德镇,只要提到东风瓷厂,就会联想到100件乔梁壶。100件乔梁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东风瓷厂的代名词。”鄢跃年说,1983年,由东风瓷厂自行设计的新花面金雀牌100件乔梁壶获得了国家经贸委优质产品奖,一把名不见经传的壶类传统产品,在东风瓷厂几代人的努力下,铸就了辉煌,为发展景德镇大件壶类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市场需求,1982年初,“景德壶”系列产品月产量达10000多把,单件售价60元,是当时东风瓷厂所有壶类产品单价的十几倍,“景德壶”的投产,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远航牌系列“景德壶”于1991年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二等奖,1991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北京国货精品展览会银奖。“景德壶”填补了景德镇壶类生产工艺精品系列功夫小茶壶的空白,为景德镇的壶类生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