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霸业之蓝色战争

景德镇的辉煌时代,自元朝开始。此後,虽然中国的政权不断易手,但从元、明、清代以至民国,这里仍然是中国瓷器的大本营。在许多次的大动乱之中,景德镇的生产受到阻断,但只要社会一旦恢复秩序,国家必定郑重地恢复景德镇的活动。可以想像,瓷器景德镇数百年来在执政者眼中,并不止是器皿或工艺品如此简单,更关系到经济、文化以至国体的深层次课题。

青花是一种一次入窰烧成的制作,当瓷土拉坯成形後,技工便会把花纹绘上,再涂上以各式矿石构成的釉粉,入窰烧制成器。由於色彩涂在釉下,因此被归纳为釉下彩(underglaze),与日後出现的五彩、粉彩、斗彩等釉上彩(overglaze)区别。景德镇的天然优势,是丰富的高岭土,对於古代中国而言,就有如今天中东对待石油一般,明知终於会用完,在当下却又见不到尽头,於是尽情开采。可是,青花的瓷胎有了,另一个问题却困扰着瓷匠,特别在明朝,那就是颜料。

青花的蓝色,源头不在中国。我们之前谈过,中国人一向不崇尚蓝色,崇尚蓝色的是中东和蒙古,而中东工艺品上的蓝色颜料,中原并没有生产,於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生产青花,开始大规模地输入;但是,汉人建立的明朝,失去了对中东的控制,固有的输入方式中断,於是他们不断另辟蹊径,找寻这种蓝色原料及其代替品。因此,在明朝不同年代的青花,其蓝色亦有明显差异。

明成祖是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他不但无数次亲身上阵,把各部游牧民族打得魂飞魄散,建立庞大的陆上帝国;在海上,他更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海洋霸权。我们熟悉的郑和下西洋,不止是古代国际外交的一次壮举,更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突破,青花所需的蓝色颜料,在明朝初年,人们明确称之为苏麻离青,这麽个怪名字,一听便知道是个译称。至於这个译称代表甚麽,现在没有定论,可能是苏门答腊、索马里、速来蛮(伊儿汗国的一位君主)等。


典型的元青花和永宣青花, 蓝色最深处会蚀进瓷胎, 与下面比较便一清二楚。

从永乐到宣德,是中国青花雄视全球的年代,郑和把苏麻离青运到中国,又从中国向欧亚各国输出青花。外国人看到这来自远东的珍品,又摸不透其制作,只道是魔法般的神物,成为他们对东方产生幻想的媒介。这时的青花,颜色深邃厚重,蚀入胎骨,成为此後历代追求的正宗。直到现在,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依然是拍卖场上最贵重的项目。


嘉万青花蓝得发紫, 与永宣时期对照之下, 两者的深邃色泽明显不同。

宣德以後,明朝对於航海事业无以为继,国力亦急速下滑,土木堡之变後甚至堕入亡国边沿,景德镇亦骤然跌进低潮;到史书再有明确记载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後的成化年间。这时候,郑和带来的苏麻离青早用完了。但是青花还是要造,怎麽办?那就找代替品吧!


成化时期的青花,用色非常的淡,原因是材料换成了国产的平等青。

这时,一种名为平等青的国产材料出现,虽然同为蓝色,但平等青的表现力非常纤弱,淡得很,略带灰,成为成化瓷器的特点;到了後来的嘉靖、万历,由於皇帝玩命的奢侈,以及国力的中兴(多得张居正变法,给明朝打了一支大补针),国家又开始输入颜料,但这次不是苏麻离青,而是一种名为回青的颜料。回青的色泽非常浓艳,蓝得发紫,像佛像头上的颜色,因此又叫佛头青。稍涉历史的人都知道,嘉靖迷信道教,万历则极度奢侈,两人都於生产瓷器絶不吝啬,成为明代青花另一重要时期。


克服颜料上的问题,康熙青花不但采用国产色料,更能做到水墨般的分色效果,非常好认。

万历以後,明朝已经步入尾声,天啓和崇祯两朝,都不是有作为的年代,景德镇虽然有生产,已不能和前朝相比;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三个月後,李自成又被满清驱逐。中原的混乱局面,一直要到康熙把三藩之乱平定後才告结束。经过这几十年的苦日子,青花进入了第三次全盛时期康熙青花。到了清朝,中国不但不愁在国内找寻蓝色颜料,更在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大肆研发和生产各种类形的瓷器,使青花的地位,甚至一度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