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景德镇市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名闻遐迩的古窑瓷厂,隐藏在盘龙路的深处。2月5日,记者参观体验了这个近年来文化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命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也见证了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未来希望。

陶瓷技艺传承基地

“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古窑瓷厂,那可是要竖起大拇指。”接待记者的是瓷厂的分片厂长刘俊臣,他告诉记者,古窑瓷厂在当时盛产颜色釉和青花,特别是均红瓷,特别受人喜爱。

谈起古窑瓷厂,就不得不提厂区内别具特色的十座作坊,刘俊臣说,这十座作坊,都是保留了传统制瓷技艺的传统作坊,而且每个作坊负责的传统技艺各不相同。而当日需要参观的,则是正是这十座作坊之一。

刘俊臣告诉记者,经过了能工巧匠们的精心雕琢和设计,这间被命名为“古窑坊”的传统作坊不仅很好的保持了传统的风貌,最重要的是将其他作坊的工艺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瓷基地。

“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景德镇陶瓷技艺传承的基地。”刘俊臣告诉记者,目前,他们这里已经有4名国家级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11个省级传承人以及39个市级传承人,“我们将会招学徒工,让这些传承人亲自带领学习,将传统的制瓷技艺一代代的传下去”。

传承人秀绝技

推开一扇古朴的木质侧门,青砖铺就的小径就出现在记者的面前,小径的一侧便是由木头搭置的工棚,从加固的木片上能看出这个工棚的年纪已然不小了,加上坊内两汪给瓷坯补水的瓷井,整个空间的显得古朴而清爽。

正在工棚忙活的周师傅看到有人来参观,当即就为记者表演了拉坯绝活,为了让记者看清楚,周师傅更是施展各种拉坯技巧,只见圆柱状的坯体在他灵巧的技艺下,一会成瓶状,一会又成了罐状。

不一会,两件“玉福春”和“鹿头樽”瓷坯便摆在了记者的面前,浑圆美观的器形很难想象是由人工完成的。

据刘俊臣介绍,周师傅是瓷厂的老员工,从1979年就开始在厂里拉坯,现在已经是一名市级的非遗传承人,拉坯利坯正是他的长项。而工棚里码放的整整齐齐的近百件瓷坯,正是周师傅在两天之内完成的。

“除了传承之外,在未来我们还将恢复原来瓷厂畅销的瓷器生产,把原来有特色的东西发扬光大。”刘俊臣告诉记者,目前古窑坊还未揭牌,预计将在年后才能与广大市民见面。